从“新零售”到“零售第一战略”,中信银行着力打造的零售银行业务,历经两年有余,成效到底如何?
在3月22日举行的中信银行2023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分析师,关注点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零售业务上。
中信银行也把零售转型作为业务结构优化的成绩重点做了讲解,比如董事会秘书张青就在开场介绍业绩时提到,2023年零售业务实现营收864亿元,同比增长2.1%。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度却出现了下降,而且无论是税前利润总额还是占比,都出现了下降。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税前利润为159.35亿元,比2022年的173.80亿元,下降了14.45亿元,降幅为8%;而2023年的零售业务利润占比为 21.3%,相比2022年的23.7%,下降了2.4个百分点。
如果把这个数据放在中信银行整体盘子中来看,更显得刺眼。2023年中信银行税前利润由734.16亿元增长到748.87亿元,保持了正增长。但零售业务却是负增长,拖了整体利润的后腿。
随着零售银行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下降,中信银行的公司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则大幅提升,由2022年的占比45%提高到2023年的55.9%,大幅提高了近11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业绩发布会上,中信银行副行长吕天贵在回答中国证券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中信银行2021年启动“新零售”,去年提出零售第一战略,制定了相关发展蓝图,全行信贷资源都优先向零售企业倾斜,过去连续四年专项增配零售队伍。
吕天贵表示,经过两年的系统推进,新零售价值贡献在持续提升。从去年来看,零售业务盈利能力增强,营收总量和营收占比实现双提升,业务结构也实现优化。
金通社注意到,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的营收总量和营收占比实现双提升,有明显的数据支持;但对于零售业务盈利能力增强,数据显示的恰好相反,因为零售业务的税前利润总额和占比双双下降。
零售业务营收在增长,而税前利润下降,问题显然是出在营业支出上。
财报显示,2023年的营业支出项目中,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约15亿,折旧及摊销增加了约7亿,其他增加了约10亿,这三项合计增加约32亿,而营收仅增加约18亿,因此出现了税前利润下降约14亿。
从中信银行零售贷款的投向来看,经营贷、消费贷为增量主力,2023年末余额分别同比增长21.2%、19.0%。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居民个人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居民消费并没有完全恢复性增长,但经营贷和消费贷却快速攀升,一度引发业内担忧。此前,监管机构也要求银行自查经营贷和消费贷的用途,严防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等领域。
中信银行所发力的经营贷和消费贷,资产质量到底如何?尚需一定的时间周期来观察。
但从2023年财报来看,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的不良率出现了小幅上升。
截至2023年底,中信银行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不良余额 143.15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32.11 亿元,不良率 0.84%,较上年末上升 0.13 个百分点。
而作为零售业务重点之一的信用卡业务,资产质量更是不容乐观。截至2023年底,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131.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78亿元;不良率2.53%,较上年末上升0.47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说明,零售业务转型的阵痛,中信银行正在经历。
二十年前,招商行长时任行长马蔚华有句名言:“不做公司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而招商银行现任行长王良也有句名言,“不做零售业务,现在没饭吃,未来也没饭吃”。
也许,这正是优势在公司业务的中信银行,转型“零售第一战略”的原因。
“在新的三年战略规划期,我们将零售围绕打造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战略目标,保持零售第一战略的定力,坚定客户导向,坚定系统投入、持续投入,真正成为客户首选的财富管理主办银行。”吕天贵在业绩会上表示。
结论:
从最新发布的中信银行2023年度业绩报告可以看出,尽管中信银行加大了零售业务的投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零售银行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下降,其整体利润也有所下滑。其中,零售业务税前利润下降了14.45亿元,这是导致整个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2021年启动“新零售”之后,中信银行于去年提出了零售第一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零售业务的发展。然而,经过两年的系统推进,新零售价值贡献并未得到持续提升,反而出现了税前利润下降的现象。
此外,根据最新的报表数据,中信银行的不良率也开始有所上升。这意味着零售业务转型的阵痛正在加剧,需要中信银行进一步审视和调整自身的战略规划。
建议:
对于中信银行来说,应该继续坚持公司的“零售第一战略”,同时,也要加强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控制,确保零售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另外,中信银行也应该关注新兴的金融科技行业,利用这些技术手段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效率,以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