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把IPO准入关的基调下,A股市场正扎堆撤单。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今年已有78家企业IPO项目折戟,达到同期历史高峰。其中,主动撤回申请的企业有76家,占比逾九成。
从保荐机构来看,中信建投撤回9家,撤回数量最多。此外,中信证券和民生证券均撤回7家,中金公司也撤回5家,撤回量靠前。
湾财社记者采访中,有分析人士称,在“申报即担责”的进一步强化下,问题企业将减少申报IPO,撤回比例会随之显著下降。
主动撤回逾九成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3月22日,含撤回、被否、终止注册在内,共78家企业IPO项目终止。其中,因公司及保荐人主动撤回申请的企业为76家,占比逾九成。
从撤回数量来看,中信建投撤回9家,中信证券和民生证券均撤回7家,中金公司撤回5家,撤回量相对靠前。当然,这些券商的保荐家数也相对较多,最低16家,最高31家。
从撤回率来看,九州证券、西南证券、世纪证券均为100%,不过它们的保荐家数皆仅1家。紧随其后的是中原证券,撤回率高达80%。具体来说,其首发保荐家数共5家,其中4家主动撤回。
撤回率为50%的有4家,分别为国信证券、华西证券、五矿证券、东兴证券,保荐家数依次为4家、2家、4家、2家。
近年来,注册制开始实施后,发行人上市热情被进一步激发,中介机构支持企业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动力也愈强,但项目本身的质量、中介机构的内控及材料准备充分度等问题均可能导致企业“带病闯关”。
但闯关并非易事。2021年1月,证监会发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以下简称《现场检查规定》),规定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工作的程序、方式及要求。显然,通过严格的现场检查,监管压力层层传导,对“带病闯关”形成有力震慑。
“带病闯关”IPO项目遭严格审查之下,企业主动撤回申报现象频频出现。
湾财社记者梳理发现,主动撤回申请的IPO企业中,有些是在被交易所多轮问询后方撤回申报材料,但也有不少企业终止于首轮问询,未披露任何答复文件就撤回申报。
一个典型案例是思索技术。从时间线来看,2023年12月28日,该司IPO申请获受理;2024年1月22日,深交所发出首轮问询函;2024年1月26日,思索技术及其保荐人就主动撤回申请,这距离首轮问询仅4天,距离申报材料获受理不足一个月,创下了全面注册制实施以来最快的IPO“撤单”记录。
难以“一撤了之”
“主动撤回企业比例高企,主要是因为发行审核从严,严惩‘带病闯关’,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监管部门严格执行IPO审核标准,开展问询、现场检查等多方式穿透监管,但不少企业在准备上市的过程中发现自身问题。此外,一些企业也因为市场变化决定撤回。”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湾财社记者采访时,如是分析。
具体来看,主动撤回材料的原因五花八门。记者注意到,或是财务数据不能满足上市要求,比如说报告期内业绩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或是信披不足,对相关数据的解释难以展示合理性;或是申报时过于仓促,尽调不充分,“带病闯关”;又或是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未及时更新等。
不过,并非撤回就能万事大吉。近年来,监管处罚力度不断提升,保荐机构、发行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IPO保荐项目难以“一撤了之”。
在针对保荐机构上,2022年12月,中证协也发布了《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对券商投行项目的处罚进行了细化。
项目评价采用扣分方式,在项目执业质量基准分值上根据扣分标准进行扣减,直至0分。其中,在保荐项目撤回申请上,因初审环节发现影响发行条件的问题撤回,扣100分。
而思尔芯作为“撤后被罚”的典型案例也令发行人警醒。2024年2月,证监会披露了对思尔芯的行政处罚。因申请科创板首发上市过程中涉及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涉及欺诈发行,思尔芯及相关负责人被证监会处以1650万元的处罚。
其中,对公司层面罚款400万元,对董事长、总经理、董事、董秘、首席财务官、监事会主席等个人处以100万元--300万元不等的罚款,涉及人员之广令外界惊讶。
值得注意的是,该案系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发行人在提交申报材料后、未获注册前,证监会查办的首例欺诈发行案件。
撤回比例会显著下滑?
“申报即担责”,正在进一步强化与落实。2024年3月15日,在解读强监管防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新闻发布会,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申兵表示,严监管方面,在制度规则上已经明确了对于“一查就撤”这种问题要追究到底、责任到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特别关注撤否率比较高和“业绩变脸”等市场比较关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督促保荐机构切实强化内控,履行好核查把关职责。
近期,证监会也修订了《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在上述发布会上,证监会首席风险官、发行监管司司长严伯进谈及修订时也表示:“撤回了上市申请,我们仍然要开展检查,该追责、该处罚的仍然要追责处罚,从根本上整治曾经出现的企业“一查就撤”现象。同时,这次新规定还进一步完善了现场检查程序,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开展检查的机制,并且特别强调处理标准要统一。”
“下一步,我们将大幅提高现场检查比例,主要考虑是同步增加随机抽取和问题导向的现场检查,使现场检查覆盖率不低于拟上市企业的三分之一。”严伯进补充道。
强监管之下,IPO项目撤回比例如何走向?田利辉预计,由于当前证监会明确了“申报即担责”,故而问题企业会减少申报,接下来这一撤回比例会显著下降。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王玉凤
全文总结:
随着中国注册制的推进,包括A股在内的各种IPO市场呈现出异常活跃的状态。然而,这其中也不乏"带病闯关"的情况。有研究显示,自2021年以来,主动撤回IPO的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成,其中一些企业是因为财务数据不能满足上市要求、信披不足或申报时过于仓促等原因,主动撤回了申报材料。尽管如此,这种情况仍会对整体IPO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业内人士指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主动撤回,主要是因为项目审核严格的现实背景下,任何一个小的瑕疵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而这也加大了企业在拿到上市批文之前需要做好充足准备的压力。因此,中介机构对于企业的专业能力和合规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此次修订的《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强调,对于"IPO申报即担责"的压实,同时也提高了现场检查的比例。业界普遍认为,这种改革措施将进一步保障企业的合规经营,打击"带病闯关"行为,促进IPO市场的健康发展。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企业能够通过自我反省和改进,真正实现"申报即担责",共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