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式AI对各领域产生前所未有冲击的同时,也给人文学者带来了紧迫的危机意识。现代中国人文学研究前景如何?有哪些使命、困境和出路?3月22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陈平原文集》出版暨现代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国内外数十所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学者,就这些问题展开了对话。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谈到了由《中文系的使命、困境与出路》一文引发的思考。这篇文章是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撰写的,今年初刊发于《读书》。
钱理群说,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工智能引发的问题,让人胆战心惊。具体到不同职业,涉及的问题包括:教师及医生还有没有存在价值?艺术家会不会被取代?人工智能技术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人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对于人文学研究来说,最直接的陷阱是,当写作可借助ChatGPT完成时,人文学的价值骤降,中文系的处境相当危险。“文章一语点破我们正面临历史的巨变:刚刚过去的这三十年,科技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百姓的日常生活。谈论人文学的轨迹与进路,无法回避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文系的使命、困境与出路》一文中,陈平原提出几个“三足鼎立”,作为大学中文系发展乃至人文学研究的困境突围之路。例如,“古典研究、现代研究与跨文化研究”并重;人文学研究中如何兼及文字、图像与声音;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三合一。该文最引起钱理群共鸣的,是”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三合一”。“这或许是人文学的性质决定的:读书、读人、读社会并重。”他说,或许这就是未来人文学研究的趋向:两耳闻窗外事,一心读圣贤书。
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也提及了人文学研究“乐观”的一面。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透露,北大图书馆纸质图书外借量2018年起止跌回升,去年的外借量达129万册次。
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讲述了他上周去伦敦参加书展的感触。在和剑桥、牛津等学术出版社交流时,他发现,国际学术界这些重要出版社对当代中国学人的作品有特别的兴趣。顾青举例称,有着200年历史的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CEO正领衔一个项目。“他说出版太慢,AI大模型系统翻译中国学人作品,能够出得快一些。”从这个角度,顾青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人将在世界学术场展现自己的能力和学术。”
2022年,陈平原领衔的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成立。北京大学与中文系高度重视现代中国人文学研究的发展,期待人文学在回应“时代之问”方面推出成果。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国华称,学校期待人文研究所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能够融会贯通各人文学科的研究与思考,通过呈现现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历史脉络,为探索中国道路的历史经验提供学理支撑,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添砖加瓦。
尽管人工智能和生成式AI对各个领域的冲击日益显现,但其对传统学科带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陈平原教授在《中文系的使命、困境与出路》一书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影响不容忽视,并提出了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三合一的重要路径。他还提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增强,更多的中国学者将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此外,北京大学与中文系也将重视现代中国人文学研究的发展,期望能够在未来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