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市值观察发表了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标题是“中国轮胎的火,已经烧向全世界”。
大概意思是,国内的轮胎企业已经在海外建厂、发展,并且营收利润有较大的增幅,阐述的是中国轮胎板块飞速发展的事实。
的确,过去几年中国轮胎伴随着电动化、换购潮的来临,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窗口,不少企业都有了腾飞的跳板。
但中国轮胎是不是真的在国外特别火,这仍然需要客观来看。
比如说玲珑轮胎,2023年的营收为201亿,同比增幅超18%,销量7798万条,增幅26%,平均每条轮胎的单价为256元/条。
销量增幅大于营收增幅,轮胎均价260元左右,执行的依然是基本的劳动力产出价值工作。
另一家数据暴涨的森麒麟同样如此,2023年森麒麟的销量为2925万条,增幅超29%,营收超78亿元,增速超24%,同样是销量增幅大于营收增幅。
森麒麟每条轮胎的单价则为266元左右。
大多数国产轮胎还没有走出“靠低价续命”的生存环境,给自主品牌打气也是必须的,但拉一踩一的方式也不可取。
提到米其林这种国际品牌的时候,市值观察用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来形容外资品牌的利润。
米其林的2023年业务线利润增速只有5.88%,固特异在2023年则亏损了6.89亿美元。
背后的数据是,米其林集团在2023年完成了36亿欧元的利润,2022年这一数据为34亿欧元,利润增长了接近16亿人民币。
单纯增长的业务利润,要比玲珑轮胎的13亿还要多。
当然,这种大型集团的业务来源非常综合,不仅仅只有轮胎,还有餐饮、旅游等等,用单纯意义上的营收增长幅度,来给这种大型、全球企业扣上“增速缓慢”的帽子并不合理。
另外,轮胎的种类繁多,卡车、军用、民用、航天等等,单一的乘用车市场轮胎发展只能是一小部分,而关系最多的还是民用轮胎。
国产轮胎在海外市场的替换率并不高。
以80%业绩来源于海外的森麒麟为例,2022年森麒麟在海外替换市场的占有率只有4%,这只是一个自主品牌的起步阶段,还不是所谓的“烧向了全球”。
并且,这4%的数据还是建立在价格低廉的基础上。
真正投放在用户最多的消费上,替换市场最能反映出来用户的忠诚度,轮胎销量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轮胎厂家卖给车企的“原装市场”,更多的竞争力是价格,尤其是在价格战疯狂的今天,轮胎价格低就拥有获得销量的话语权。
另一类则是用户自己选择的替换市场。
2023年国产轮胎的单价都未能突破300元,在入门市场获得了话语权,主要原因是外资品牌在这一细分市场少有产品。
进入到相对“大尺寸”的轮胎行列,R16以上的轮胎基本上就是外资品牌的天下,数据统计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别为倍耐力、米其林、马牌、固特异、邓禄普。
这些轮胎的销售价格都在400元以上。
R17寸以上的轮胎基本上看不见国产轮胎的影子,只能够抢夺边缘市场。
这很能反映出来一个客观事实,国产轮胎目前解决的是“活下来”的问题,而不是已经走向全世界。
国内的现实是,更多消费者在选择更大尺寸轮胎的时候,更多都会选择外资品牌。
一个原因是,轮胎不等于其它零配件,是支撑一台车使用4-5年、6-8万公里的重要部件,再好的汽车也只有四个轮子保证接地。
另一个是,外资品牌的数量非常庞大,并且时间久远,选择门槛更低,包括品牌强度、门店数量。
所以客观的事实是,所谓的国产轮胎走向世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均价不超过300元的国产轮胎,真正走向世界应该满足两个条件。
一个是均价提升,一个是替换率合理。
结论:
经过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轮胎确实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否能在海外市场完全燃烧,则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估。尽管一些企业表现强劲,但由于长期依赖低价策略,未能真正提高市场份额,甚至出现亏损现象。
同时,国产轮胎需要寻求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尤其是与汽车配套相关的替换市场,以及对高端用户群体的服务和支持。此外,需关注外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态势,优化自身品牌形象,增强市场影响力。
建议:
1.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2. 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轮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3. 加强产业链协同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4.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打造绿色制造体系;
5. 开展国际化经营,拓展海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