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美国地质局公开的消息,2023年的全球稀土金属矿开采量已增至35万吨。其中,中国稀土矿产量为24万吨,继续排在第一的位置;第二名是美国,稀土矿产量约为4.3万吨。
缅甸稀土矿开采量暴涨至3.8万吨,而上年仅为1.2万吨;澳大利亚保持不变,依然是1.8万吨的年开采量,但排名降至全球第四了。之后是泰国的7100吨、印度的2900吨、俄罗斯的2600吨……
中国从美国购买大量稀土矿
以中国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为准,我国2023年从包括美国、刚果(金)、老挝、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在内的九个国家累计进口了6.636万吨稀土金属矿。
其中,从美国进口稀土金属矿数量超过了6.6万吨(如下图),占据我国2023年进口稀土金属矿总数量的99.8%,且超过九成份额的现象已连续数年了。
换言之,我国稀土矿的进口高度依赖美国,美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金属矿出口国”。
是的,您没有看错!我国已不再出口稀土矿了,而是在国际市场采购——核心来源是美国。那些还在认为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稀土矿出口国的人,该更新观念了。这个第一名,现在变成了美国。
上文的数据,似乎打架了吧
按照美国方面的统计,他们2023年的稀土矿开采量虽然位居全球第二,但却只有4.3万吨。而我国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中,从美国购买的稀土金属矿数量却超过了6.6万吨,这是咋回事呢?
接下来,南生给大家掰持掰持。如下图,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在2023年8月17日发布《关于下达2022年第二批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通知》里面的。
国家给出的稀土企业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标准是10.48万吨,开采的稀土矿数量指标为10.92万吨。这个10.92万吨,并非是我国稀土开采企业在矿山上“挖掘出来的石头、土块”的重量。
而是指开采的出口的稀土原矿中“需包含总量为10.92万吨的稀土氧化物”,这些石头、土块本身的重量远远超过10.92万吨。即,我们提到的各国稀土矿开采量,均是已折合稀土氧化物之后的数据。
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在一篇介绍全球2022年稀土矿开采数量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世界稀土矿山产量,是已折合稀土氧化物的数据,单位为吨(如下图),而不是指稀土开采的原矿物。
而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稀土金属矿进口数据却只是“经过初步加工后的稀土精矿(注意,是精矿,不是原矿)”,并未折算成稀土氧化物。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曾在文章中提到:
2021年,我国从缅甸进口“重稀土矿2.58万吨,折合稀土氧化物为2万吨(如下图)”,含量高达77.5%。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稀土金属矿含量可能没有这么高,但稀土氧化物的含量通常不低于60%。
这是“字面游戏”差异,带来的误解。一个是折算成稀土氧化物后的重量数据,本身的原矿物要重很多、很多;另一个是没有折算成稀土氧化物,而是稀土精矿本身的重量。
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出口精矿呢?
因为美国自身的稀土分离冶炼能力不足。稀土多为伴生矿,美国在将石头、土块这些稀土原矿物挖掘后,还需要将稀土原矿物与脉石矿物、其它有用矿物分开——例如铀、钍、铌、钛、锆、铁、钙、硅等。
目的是在获得其他有用矿物的同时——好东西不能扔了啊。提高稀土氧化物的含量,得到能满足稀土冶金要求的稀土金属矿。据报道,这些被初步提炼后的稀土精矿中,稀土氧化物含量会超过60%。
在进一步,想要得到更加精纯的稀土,美国自身的能力不足了。于是将这些稀土精矿出口至中国,由我国企业来完成剩下的步骤。
美国不甘心,希望打造新的稀土供应链
全球稀土冶炼分离产能、专利都高度集中在中国,美国政客多次强调他们感到风险了,在加强自身稀土加工能力的同时,还希望加大同其他国家的合作,降低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
其中的一个重点合作对象是澳大利亚。在2022年6月份的时候,美国国防部给澳洲的一个矿业企业1.2亿美元补贴,要求他们在美国建一个加工厂。不久后,这个资金被上调至2.58亿美元。
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掌控,美国财政部出资设立的“美国进出口银行”,在今年3月份表示要给澳大利亚一个稀土探矿公司提供9.11亿澳元的融资。目的都是试图打造一条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此外,美国还与非洲、南美、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接触。若干年后,这些投资到位,产能扩大,美国向中国出口的稀土金属矿数量可能就没有这么多了。对此,网友们如何看待呢?本文由南生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结论:在全球稀土金属矿开采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依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出口国,这是因为我国已经不再出口稀土矿,而是通过市场采购的方式来获取原材料。这一转变表明,尽管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出口国,但由于其自身的加工能力和稀土精矿本身的重量远高于自然开采的资源,因此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
建议:中国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稀土提炼能力和管理水平,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同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构建稳定的稀土供应链,以确保供应稳定。对于那些仍然坚持将中国视为最大稀土矿出口国的观点,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并将其纳入到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考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