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两周年之后,欧洲风云突变,由于马克龙扬言向乌克兰派兵,西方直接被一分为二,一部分支持马克龙,一部分反对马克龙。
在反对的阵营中,德国冲在了第一位,接连发声,显得很积极。
法国明显是想区分自己与德国的立场,德国也在做相同的事情,加强自己拒绝卷入冲突的立场。
现在法国和德国的领导人在各国内部都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法国那边,马克龙的强硬立场,遭到几乎各个党派的一致反对,不管是左翼还是右翼。
德国这边,朔尔茨过于谨慎的立场,也引发了强烈不满,更关键的是,朔尔茨这边,不只是反对派反对他,连内阁成员也发出了各种反对的声音。
这也凸显了两位领导人的个人能力,朔尔茨确实还是嫩了点。
(德国总理朔尔茨)
朔尔茨陷入两难
据《参考消息》报道,德国《南德意志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德国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文章指出,马克龙称他与朔尔茨已经达成“完全一致”,但在德国内部,德国社民党联邦议院议会党团主席罗尔夫·米策尼希也声称其与朔尔茨保持一致。
德媒表示,这对于朔尔茨来说,同时与马克龙和米策尼希保持一致,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是根本不可能的。
马克龙的立场和米策尼希的立场完全相反,后者希望能够结束战争。
现在朔尔茨需要在这两个立场上做出选择,他肯定更倾向米策尼希的立场,所以一直反对马克龙的“出兵言论”。
但与此同时,朔尔茨也接受了马克龙说的“若让俄赢得战争,欧洲的信誉将降至零”的说法。
(马克龙和朔尔茨)
朔尔茨是做题的人
从这个现象就能看出,马克龙确实掌握了主动权,他处在出题人的位置上,朔尔茨则是需要做出选择的做题人。
这使得两人的地位出现了不对等。
这就是为什么说朔尔茨能力不行。
朔尔茨想要领导那些反对出兵的国家,但他自己也不能完全反对马克龙的说法。
马克龙看似激进,实际上是站在了一个制高点上,他并不是一定要出兵,而是抢占了“大义”的高地——西方出兵几乎是战胜俄罗斯的唯一方式。
马克龙站在了为欧洲利益考虑的高地上,就可以一直宣传自己的强硬言论,同时还能裹挟其他盟友,而这一切并不需要以出兵为结尾。
反观朔尔茨,承认不能让俄罗斯获胜,又反对出兵,还拿不出具体的不让俄罗斯获胜的方案,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默克尔和朔尔茨)
没了默克尔确实不行
现在的俄乌冲突,根源还是在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
当时马克龙和朔尔茨还都没有上台,负责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是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和德国前总理默克尔。
双方和俄乌达成了明斯克协议,平息了当时的事态。
而当时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默克尔。
所以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西方媒体一直提默克尔,默克尔也大方地承认,当时达成明斯克协议只是为了冻结冲突,帮乌克兰争取时间。
普京回应此事时表示,自己被骗了。
十年前,德国领导人还能带着法国一起骗普京,现在的德国领导人,却表现得像个棋子一样,只能被裹挟着做出决定。
结论:随着俄乌冲突持续发酵,欧盟各国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且微妙。其中,德国虽然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但由于政治压力以及自身内部分歧,导致他在政治立场上的坚持受到了质疑。相比之下,法国方面则面临着分裂的风险,但他们在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表达了对于缓解局势的意愿。
在未来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考虑到双方在事件中的角色以及国际社会的需求,应该寻求平衡和协调。各方应当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合作,并尝试找到一个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最佳解决方案。此外,乌克兰也需要通过和平对话和谈判来解决冲突,这不仅可以保护自身的利益,也能增进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欧盟的政治稳定将取决于各国的态度和行动。只有当各方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避免因摩擦引发的更大规模冲突,从而保障地区的长期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