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一早,武汉地区熊猫不走20多名配送员相约进行劳动仲裁。刘先生是其中一员,他们是蛋糕品牌熊猫不走的配送员,工作时自称“小熊猫”。3月16日晚上六点多,在这里工作四年的他发现钉钉群解散了。他感到疑惑,“我们还想干下去,武汉地区还是盈利的,但是现在没人接盘了,水果供应商的钱还欠着。”
3月16日下午六点四十分,微博“熊猫不走蛋糕”发布讨薪信息,称熊猫不走创始人杨振华失联,数千员工三四个月工资未发,社保公积金断缴,老板失联,钉钉群解散,迫于无奈只能网络发声。
“熊猫不走蛋糕”的企业主体为惠州市熊猫不走烘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创始人兼董事长杨振华为第一大股东,占股34.84%,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董事、经理姚秀华。
全直营、线上下单、专人配送、“小熊猫”上门表演的模式让熊猫不走一度成为打造“生日社死场面”的网红品牌。融资三轮,投资方包括头头是道、IDG资本和XVC,最近一轮融资发生在2021年9月,融资金额为1亿元。当时熊猫不走宣称2020年营收8亿元。
融资金额过亿,熊猫不走看起来美好的蛋糕生意,为何突然就走不动了?
事发突然
根据熊猫不走员工提供的截图,杨振华称:“对不起,因为我的无能,盲目乐观,决策失误,对疫情对政策对市场的错误判断,公司今天资金链断,欠薪负债导致公司停业我个人破产的局面。这两年多,我个人倾尽所有车房抵押。借给公司两千多万,让法人姚秀华也借贷七百万给公司。但由于管理决策疫情等内外部原因,还是没能把公司救回来。我对不起团队,对不起股东。对不起合作供应商,对不起客户。万分愧疚。由于之前已是倾尽所有,我个人也无力偿还债务。建议各位尽快走法律途径维权,征求劳动局法院等权威意见,争取拍卖部分价值能支付你们部分损失。我本人也会接受法院公安等处理。”
杭州分公司一位员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3月11日,员工上班发现大门被锁,领导告知是因为欠租,预计15-16日可以缴纳,让大家先居家办公。从其提供给记者的截图看,3月14日公司多位城市分总在群内喊话杨振华和姚秀华,称租金电费工资拖欠,希望给个回复。到3月15日晚公司副总裁通知明日正常工作,结果到16日下午高层通知复工失败,杨振华随即发文、解散公司群。
这一系列操作让许多员工愤怒和困惑,对于公司是否真的没钱他们也深感怀疑。
“再给大家算笔账,这几个月大家工资没发吧,房租没给吧,供应商没给吧。相当于几乎零支出,但是按照最低2000单,200(元)的单均,一天营收40万元,一个月1200万元,三个月3600万元!钱呢?”一位员工质疑。一些员工注意到,惠州总部公司在今年2月底对外转让了一家公司——上海熊不走食品有限公司的股权给了两位自然人。
组织起的员工维权群里有500余人,被欠工资总计在千万元,此外还有许多充值了蛋糕卡无法兑换的客户组织起了用户维权群,人数至少在数百人。
而公司管理层迄今无人出面收拾残局。
事态来得十分仓促。3月16日,许多配送员在忙活了一整天送了十几单之后才发现群解散了,这意味着一整天都是白忙;还有配送员在明知已经拿不到钱的情况下,还心情复杂地送出了最后一单,为客户戴上头套扮作熊猫,进行表演。
直到3月17日下午,各线上平台、直播间依然可以下单,但因系统被锁,下单后无人派送;客户还可以继续购买储值卡。在用户和员工的举报投诉下,到17日晚间,各门店和平台才显示暂停营业。
知情人士:内控早有问题
但败局也早有迹象,多位员工和配送员透露,从去年开始工资和提成已不能按时发放,今年开始已有拖欠情形。一位老员工向第一财经透露,熊猫不走的衰落其实从2020年就已经开始,其中有公司管理和决策上的诸多问题,因此这次也不意外。
熊猫不走最为意气风发之时,杨振华称公司入选了《哈佛商业评论》和《长江商学院EMBA》的商业模式研究案例,他在2021年的一次峰会上为千余名同行讲述“如何做一个让用户都愿意推荐的品牌”。
熊猫不走因何失败,如今成了另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结合公司官网信息和杨振华此前接受专访的说法,杨振华是80后,早年家道中落,初中没毕业就选择闯荡深圳,做过许多小生意,他从中看到服务业的机会,希望以差异化打法获得成功。2010年起他连续创业,他在惠州的快餐生意就已有送货上门模式,获得成功;2011年他开启美甲生意,用各种细节服务将用户体验做足,占据了惠州高端市场;2014年他在惠州创办O2O模式的叮当便利店。
从其一系列创业经历可以看出,杨振华的打法与海底捞爆火的用户体验、“社死生日歌”等有共通之处。在创办熊猫不走的头三年,“小熊猫”表演作为给蛋糕生意的增值服务确实取得很大成功,杨振华及其团队认为这是对用户痛点洞察的原因。
但前述老员工向第一财经介绍,杨振华的商业头脑确实灵光,但公司扩张之后内控出现问题。杨振华在公司管理上拒绝投资方插手,并有意上市还给了老员工期权。从2020年全国扩张开始,杨振华引入外部人员担任各大区分总和营销工作。该员工称,一些大区分部负责人低价从公司买入蛋糕卡,再通过电商平台卖给C端,牟取了私利,这使得总部利润被侵蚀,新老派系间也多有争执甩锅。
熊猫不走对外宣传:“纯用线上流量投放的形式虽然提升了订单量,但很难在同行竞争中形成品牌护城河。而真正的红利只有一点,通过末端配送和线下地推的形式持续输出优质,让用户自发帮品牌分享裂变。”所谓的大部分订单来自私域流量,是熊猫不走营销中的重要一环。
“熊猫不走早期还会投放电梯广告,到后来就以地推售卡为主了,摆摊或者和商场合作。”该老员工对第一财经表示。这些剩余面值大多在数百元的储值卡用户,现在也在为自己维权。一位配送员对第一财经表示,熊猫不走的私域获客大多通过配送员要求客户加企业微信完成,公司也会以此考核配送员业绩。但实际订单来源一半还是美团和抖音等,私域里的单品价格还贵于第三方平台,选择私域完成交易的好处是“首充499送三磅蛋糕”。
巅峰期的2019年-2020上半年,熊猫不走业务遍布全国26个城市,在一线城市每个城市有4-6个厂房,在其余城市每个城市有15-20个平台点;在这次杨振华失联之前,熊猫不走业务遍布24个城市,一线城市4-6个厂房,其余城市小平台压缩到5-10个。
收缩策略降低了用户体验,影响了复购率。前述武汉地区配送员对第一财经表示,自己送一单收入在16-23元,总部会有稽查组听录音,有问题就会扣相应分数。2021年是最忙的一年,2022年走下坡路,2023年还好,但工资绩效一直在改,总体在下降。在他看来,客户指定时间往往集中,点位又在收缩,导致配送员很难全部及时配送,只能找第三方配送,也就失去了熊猫不走的表演特色,很多客户因此不满。蛋糕口味变差的反馈也越来越多。
多位员工提及:熊猫不走此前在杭州、深圳等地租用高价写字楼,但因成本太高后来又放弃。
“早在一个月前,有高管提出用开放加盟形式,回收一笔资金,但杨老板似乎已放弃拯救品牌,没有采纳。”前述老员工对第一财经表示。
此外,熊猫不走的模式在跑通几年后出现不少模仿者,行业开始内卷。第一财经在短视频平台就发现,近几年在熊猫不走相关舆情下方就有名字类似的“熊猫xx”蛋糕品牌进行评论拉客,点进主页之后发现其服务模式和熊猫不走雷同。
“后来就很内卷,你表演一分钟,我就表演五分钟,他就表演十分钟。但杨总很自信,他认为这些模仿者不足为惧。实际上从2021年之后单量就有所下滑了。”前述老员工对第一财经表示。在杨振华最后的公开信中,也反思了自己的盲目自信、过于乐观。
一位曾在总部和分公司都任职过的前员工对记者表示,自己在2021-2023年经历了公司从巅峰到衰败的周期。他表示,北京,上海,郑州,西安,南昌,公司在这些城市一直是亏损状态,从开城伊始到公司倒闭,都是靠着其他体量大,盈利的城市输血,勉强维持。
该位前员工对于前述老员工提到的公司内斗有不同的视角和看法。他认为从公司行政负责人,配送部负责人,拓展城市经理,财务的相关人员等是杨振华此前创业项目的旧部,对于整体业务的把控能力有欠缺,而外来团队对蛋糕业务不够了解,因此走了一些弯路。在他看来,如果熊猫不走从2022年底开始,把亏损的城市关掉一部分,公司还是可以自我造血。有些高成本的城市,开城之初的目的,就是为融资讲故事。
三次3·15,三次危机
“3·15”似乎是熊猫不走的一个魔咒。
2022年“3·15”,厦门和长沙媒体曝光熊猫不走“影子店”问题,客户线上下单却在线下找不到相应门店。到2023年“3·15”,同样的问题又被广东一家电视台曝光,还曝出公司存在虚标生产日期的情形。一位2023年下半年入职熊猫不走的员工对第一财经表示,入职时感受到3·15事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很明显。
在武汉,第一财经记者也尝试根据一处熊猫不走蛋糕门店地址进行探寻,并未找到招牌。在周边商家指引才得知,一处写着乒乓球室的紧闭的卷帘门,就是曾经的熊猫不走。邻居们说已经关门许久。
两次“翻车”的原因也和熊猫不走的模式有关:重视线上获客以及到家服务,不靠线下门店获客。两次3·15让品牌受到严重伤害,加之疫情封控影响,熊猫不走的颓势已经显露,有员工向第一财经透露,2022年公司已有部门整年放假。
2024年的3·15,“丧钟”准时敲响。
多位员工向第一财经提到,3月15日下午,各地高管齐聚惠州总部,和副总裁商量对策,杨振华和股东并未现身。各高管本想安抚团队,用复工期间的营收解决一些拖欠问题,但一线员工察觉情况不对,各城市员工之间互相交流舆情发酵。
第一财经获得的3月15日公司会议录音中,熊猫不走快乐部(即配送部)负责人张耿钦以及部分大区总和分总进行协商,总部建议营收的百分之八十用于门店房租水电维持等,百分之二十用于总部工资发放售后处理等。并表示之后的四五六月是旺季,营收应该越来越好。但有分区负责人对此做法表示质疑,认为窟窿根本补不上,自己多上一天班都是浪费时间,最优解法是跳槽并申请仲裁。亦有人提醒公司尚未申请破产,拿走杨振华个人财产可能涉嫌违法。
在武汉,二十多个武汉配送员一起登记了劳动仲裁,然后离开。“心累”是他们的感受。在全国各地,不少员工和客户认为老板是卷钱跑路,而并非他所说的倾家荡产挽救公司,他们正陆续启动司法程序。
第一财经试图联系杨振华和姚秀华,未获回复。
结论:
尽管熊猫不走是一家拥有多年经营历史且赢得了口碑的网红品牌,然而近日突如其来的“倒闭潮”让许多员工陷入了困惑。根据员工们的反映,杨振华作为创始人之一,将公司内部事务完全交给了他人,导致财务压力过大,最终公司面临破产,无法支付员工工资和欠款,引发了一系列骚乱。
随着政府防疫措施的实施和政策变化,公司的运营陷入了困境。此外,许多供应链也受到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也被挤压。近期的一项数据显示,熊猫不走的每月营收仅为1200万元,较之前的3600万元减少了一半以上。
该公司曾陷入高增长的热潮,但在扩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其盈利能力减弱。目前,其在各地的实体店已经开始关闭,只留下少数员工坚守岗位,每天只有几十单蛋糕可以送达。此外,该公司还面临着美团和抖音等平台的挑战,试图通过线上获客的方式来提高销量,但这也加剧了公司内部矛盾和员工对品牌的不满。
这让许多人意识到,传统的商业模式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并不具有优势,而过度依赖线上流量可能会损害品牌口碑。而且,如杨振华所示,一些模仿者可能正在利用这些漏洞来降低成本,导致熊猫不走陷入更加激烈的内卷之中。
面对当前的情况,各方都在寻求解决方案,包括员工自诉、劳动仲裁和其他渠道。这场倒闭潮不仅对公司的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也让消费者的期待落空。如果熊猫不走能够采取更好的战略来吸引客户和留住员工,那么未来的日子可能会好起来。然而,目前的情况让人担忧,公司何时才能走出困境,恢复经营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