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没有人在关注孔秀。
最近电影圈很热闹,羊的朋友圈从春节档开始就没停过。
贾玲《热辣滚烫》的热度还没完全过去,《周处除三害》和《沙丘》又开始霸屏。
而在三八妇女节当天上映的《孔秀》,却连排片都几乎为零。
都说女性议题电影已然在现今影视圈掀起风潮。
那么,怎么没人看见孔秀?
孔秀的故事,是多少女人的一生?
孔秀,河北农村人。
在她成为作家之前,她的人生脉络大体如此——
18岁嫁人,生了二胎,堕胎两次,离婚又再婚,在承担“母职”与“妻职”的同时没有放弃过工作。
听起来蛮“普通”的,但仔细去看她的故事,会发现那个时代的两性权力结构下,孔秀是多么的不凡。
该怎样去给孔秀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呢?
在她的人生前期,孔秀和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女人一样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结婚生子是女人的首要任务。
孔秀喜欢读书,小时候父亲送她的《格林童话》开启了她对文学的向往,但是在60年代,又多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18岁之前孔秀就被要求出嫁。
孔秀的第一任丈夫叫刘汉章,小有文化,家里有地,是当时绝对的优质男。
喜欢读书的孔秀和他有共同语言,但没想到丈夫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先进”——
他虽然是大学生,但并没有跳出传统的两性框架。
当一个女性“升级”成老婆,她便拥有了功能属性,落实到现实里就是家务、农活、生孩子。
刘汉章和孔秀在一起的时候从不避孕,他认为没必要,怀了就生,不想要就流。
他从没考虑过孔秀的身体状况,也不觉得生儿育女有多辛苦,因为,“女人本来就是这样的”。
而孔秀在接连生了两个孩子之后还连续堕胎,不仅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还要兼顾家务和工作。
刘汉章没钱了,她还得给他钱买烟抽。
丈夫不求上进,只知索取,孔秀无奈至极却又反抗不了,她想逃离,但路只有一条:离婚。
离婚俩字听起来很简单,可在六七十年代,离婚可谓是惊世骇俗的一件事。
一个女人要离婚会面对什么?
周围人的道德舆论,以及独自抚养孩子的压力。
可笑的是,刘汉章为了血脉延续要了儿子的抚养权,对女儿则是不管不顾。
再后来,孔秀带着女儿再婚了。
在那个年代,女人离婚本就是罪,“二婚女”的外号更是难听,而第二个丈夫杨津峡也没比刘汉章好到哪去。
刘汉章是自身懦弱的大男子主义,杨津峡则是作风强硬的大男子主义。
他对待孔秀粗暴无礼,不仅不接受孔秀带来的女儿,还不管不顾地和孔秀生了第二个儿子。
在杨津峡的“家”里,他永远是C位,这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话语权,就连镜头语言都在诉说这一点——
杨津峡,一直处在“高位”。
后来杨津峡双腿瘫痪,孔秀边工作边为受伤的丈夫针灸,而丈夫因为行动不便比之前还要无能狂怒。
孔秀只能选择隐忍。
她自己的良心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都不允许自己在此刻抛弃这个家。
这就是孔秀,以及在守旧风气下大多数妇女的命运。
可命运,就一定是既定的吗?
了不起的性别觉醒
何谓命运?
说白了,命运不过就是自我约束与自我否定。
那些了不起的人物,都是那些敢于是在系统系困局中为自己找寻出路的人。
孔秀的命运看似是既定的。
六七十年代,社会思想保守,女性通常无法在家庭中掌握话语权,很多人甚至还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职责。
做一个好母亲、好妻子远比成为自己重要。
比如那时的女性报刊评选出来的接杰出女性,基本都为家庭牺牲良多。
生于那个时代的孔秀,又怎能轻易逃脱社会对女性的规训?
对于女性来说,这个世界有很多隐形的规矩束缚着我们。
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你要打破它,就会感到无助无望孤独,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你。
就算那些眼睛的主人不出言批评,但他们的审视却无处不在。
所以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就会自觉自愿的去遵守这些规矩。
但孔秀是难得的,即使她忍受了生育之痛与悲哀的婚姻,可从始至终她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世界。
儿时父亲送她的那本《格林童话》是她第二段人生的序章。
即使在成长过程中“随波逐流”地进行了两段婚姻,可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学梦。
她在出嫁前眼神茫然,承受丈夫暴力神态隐忍,只有在工厂宿舍看书写字时,孔秀的表情是平静的。
她是成功出走的娜拉。
故事的后半段,孔秀凭借自己写的小说成为了模范工人。
她一直以来都在坚持的热爱让她的生活有了新的起色,她不再把自己框在既定轨道中,而是执笔书写另一段人生。
听起来,好像并不难。
可要知道,那不是女性思潮开始泛滥的21世纪。
《孔秀》原型张秀珍女士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眼眶红了,她说——
“我就像是在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张秀珍只有小学文化,为了给家里减负,初一就辍学了。
又因教育和眼见的受限,她没有现今大城市女孩们敢于主张自我的魄力。
她“遵循”社会规则结婚生子,努力工作,忍受夫权霸凌,在尽完社会和家庭职责后才会把自己沉浸在文字中获得一丝喘息。
她一直没忘,从小学四年级起,她就有一个作家梦。
在那个妇女节基本只会给女工送锅送拖把的年代,女性敢做梦是很难的。
当周围的人普遍没有女性意识时,女性便会无意中成为父权制的拥护者,她们放弃自由与自我追求,主动融入一个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小家庭中。
当自己熬到一定年纪,便会忘记年轻时所受的委屈,转头劝更多女性结婚生子。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是生而为人的任务,也是女性的命运。
在这样的环境中,孔秀,或者说张秀珍的清醒异常伟大。
她在离婚后其实也遇到了很多不公平的事,但每次想要和这个世界诀别的时候,她总在想:我不是想当作家吗?
支撑她熬过来的就是这份追求。
她说她要写书,她要当作家,她还要当一个好母亲,因为一个母亲的格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当愚昧成为主流,清醒便是罪恶。
难得的是,张秀珍就是在那样一个绝对的男权氛围里保持着清醒。
《孔秀》真的好看吗?
其实影迷圈针对《孔秀》的评价褒贬不一,很多人说导演王超根本不会拍女性电影。
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羊不评价电影到底是好是坏,羊只是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受到关注。
《孔秀》好不好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故事能被人看到。
当时出版方找到张秀珍的时候,她本是不想收钱的。
但是,不要版权费,谁敢找你拍?所以——
“只要有一块钱就够了。”
张秀珍的故事不仅是在诉说她一个人的人生,在一幕幕的电影片段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女性命运的相遇。
比如电影里的孔秀每天在工厂上完班后就要赶回家里做饭,并时不时遭到丈夫的抱怨。
平心而论,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有改变吗?
有,但不够。
现代社会里有多少家庭还是保持着原样,家庭职责完全由女性在完成社会职责后回家独自承担。
片中的孔秀对两个丈夫而言不仅是可以料理家务的保姆,还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我们总以为这是很遥远的事,但是看看这世界上有多少被困在“求子公寓”里的女人。
有人努力十年做试管婴儿,就为了圆丈夫一个做父亲的梦想。
有人因爱而结婚,但却因无法怀孕被婆家嫌弃。
有多少女性依然在系统性困境中挣扎,又有多少女性从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孔秀》为什么值得一看?
因为孔秀不仅是孔秀,她也是我们。
她遭遇过的,我们今天仍在遭遇,她想要做的,我们今天仍在呼唤。
我们关注她,就是在关注妇女本身的困境。
遗憾的是,《孔秀》并没有多少排片,而我们的朋友圈里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孔秀。
看似荒诞,却又合理。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娱乐至死,流量至圣的年代。
但孔秀的故事真的就该这样被无声埋没吗?
至于答案,你我都懂。
不要让孔秀成为“消失的她”。
看看前辈的故事,听听前辈的呐喊,在真正的平权到来之前,这是女性必走的路。
对于电影圈的现象,认为孔秀的故事已经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无论是在她的作品中,还是在她的生活中,都体现了女性应有的坚韧和勇气。然而,这位创并未在当代电影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部电影的上映前景未达到预期。这种现象提醒我们需要反思性别角色在中国文化中的现状,并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尊重和鼓励女性的权益。我们可以参考《孔秀》中女性人物的故事,以寻找启示,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建议我们应该让更多人关注女性问题,并采取实际行动,帮助女性实现自我价值,塑造更健康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