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老南在“16号内参”提醒了下债券性价比在快速下降。
今天在公众号上聊下。
01
债券,是银行R3理财,和债券基金的主要底层,这些都是过去一年,被大家爆买的产品。
先给大家看张图。
从19年1月至今,债基的收益,长期年化均值是3.46%。
如果去年9月以来持有,年化基本在4.5%以上;
去年11月以来持有,年化5.5%以上;
12月后,年化超过了7%了,相当可怕。
这5年多有两次债券大跌,一次20年年中,一次22年年底。
如果你买在20年高点,即使持有到今天,年化收益只有2.85%;
如果你买在22年高点,持有至今年化3.1%,也是显著低于市场均值。
估计大家都忘了,22年那次大跌,全网都是骂银行理财的,当时老南还写了《银行理财恐慌的背后,谁在推波助澜》,评论还有不少骂我的。
当时喊人家牛夫人,现在又喊人家小甜甜了,都是跟着业绩的滞后评价。
所以,债基长期年化并不差,但买在高点,还是肉疼的,毕竟年化3.5% 的东西,少了1%,就差不多30%的收益没了。
02
债基的收益来源,一部分源自持有利息收入,一部分源自利率变化。
最近几个月,不少银行理财、债基收益高的吓人,主要是源于后者,但这个是肯定不可持续提供超额收益的,甚至在部分阶段是会造成下跌,也就第一幅图中,两次大跌的原因。
23年以来,因为疫情放开后,经济修复不及预期,以及股票市场严重低于预期,最终债券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一路上涨。
这里面叠加了降息、经济较弱、悲观超预期、保守类产品(债券基金银行理财)被爆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但目前看,这些因素慢慢将变化。如进一步降息空间不大了,如债券计入的悲观预期严重过度了,如股票类资产空头极端宣泄已经结束。
03
我拉了个数据,即长短期国债的价差,你会发现,均创了长期的新低:
18年4季度以来,30年国债活跃券和10年国债活跃券价差:
18年4季度以来,30年国债活跃券和5年国债活跃券价差:
而且,最近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券商的报告,都开始提醒长期债券的风险了。你要知道,券商报告提示风险,可不常见。但毕竟债券市场,是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说明市场的预期,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端,已经在慢慢变化。
如之前某一直坚持杠杆买长债的债券研究员,已经主动建议,放弃10年,买5年,原因是“可攻可守”。如最近明显5年期的债放量了,说明机构已经开始主动调仓了。
如30年国债ETF,去年底以来上涨了12%,但过去一周就跌了2%。不少中长债基也出现了一些下跌。
所以,你不能看到当前不少理财、债基的年化收益动辄4%、5%,就线性倒推未来也有,这里面有一半的收益,是来自于债券价格的上涨,压根不可持续。
在这个高位去追高,你一年后,可能只有2%甚至不到的收益。而且搞不好有半年都在亏钱。
04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给大家一些建议,如果你当前持有上述产品:
1、如你是极端保守投资者,可以考虑长债类产品赎回,暂时放到货币基金、银行T+1理财、短债基金,等长债回撤,风险释放后,再买回去。
2、如果你是懒得折腾的投资者,且持有时间确定在1年半以上,如能接受一次类似22年底1%-1.5%的回撤,且回撤修复后的中期(2-3年)年化回报率在3%-3.5%,也可以不动。
当然,市场永远是有惯性的,这个具体时点很难精准把握,反正差不多了,就可以对应自己的预期,进行调整。
毕竟当前长债性价比真的不高了,10年期的国债持有到期的年化收益,只有2.3%左右。
结
债券长期看是非常重要的投资标的,但也是分牛熊市的。
再“安全”的资产,买贵了也会肉疼的。
-END-
结论:虽然目前债券产品的收益率处于低位,但是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债券市场的前景并不明朗。对于投资者来说,需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目标来做出决策。对于已经购买的债券产品,如果持有期限较长,可以适当考虑回撤或转换其他类型的投资。
建议:在购买债券产品时,应考虑到其风险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同时,也需要关注市场的整体状况和各类债券的表现,以便更好地评估债券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