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北非战场已经沉寂了将近5个月。其间双方统帅部都在给前线输送物资和人员,为下一场大战做准备。
非洲军在这一年夏天已经升级为非洲装甲集团军,这个准集团军级作战单元下辖3个德国师和7个意大利师,装备有390多辆坦克。
隆美尔手上的坦克不仅少,而且很多都是滥竽充数。这些坦克有146辆是意军装备的劣质货,70辆是过时的2号轻型坦克。剩下的才是当时德军主力坦克——马克3型和马克4型。而4号坦克都是L42短管火炮,初速慢,穿透力差。3号坦克的主炮虽然只有37毫米,但初速更快。
隆美尔不敢贸然向埃及境内挺进,托布鲁克有3万多守军,如果德军向东进攻,后路极有可能被切断。隆美尔也不敢全力进攻托布鲁克,他担心奥钦莱克会适时地转入进攻,德军兵力处于劣势,无法承受两线作战的压力。
隆美尔用4个意大利师沿托布鲁克外围构筑了一道90公里长的内环防线,监视托布鲁克守军的行动。他又从托布鲁克以西45公里的加扎拉,至托布鲁克以东90公里处的甘布特构筑了一道外环防线,防止英军发起主动进攻。鉴于己方兵力有限,外环防线留下了很多缺口。三个意大利师分别驻守一个关键的据点,中间巨大的空袭则由两个德军侦察营负责巡防。德军的第15、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装师集结在两个环形防线中间,哪里出现危险就向哪里出击。
集中全军几乎所有坦克的两个装甲师是隆美尔的矛,只要看准时机他就把它刺出去。而装备了大量炮兵,尤其是反坦克炮的第90轻装师则是他的盾,用来抵挡英军坦克集群的冲击。
英军在战争间隙也对部队进行了重组,奥钦莱克以尼罗河集团军为基础,于9月份组建英军第8集团军。辖第13和第30军(共6个师又3个旅),总兵力11.8万人、940多辆坦克。上述部队统一由艾伦·坎宁安指挥。
奥钦莱克没有把所有坦克就交给坎宁安,而是将200辆坦克留作预备队。坎宁安手上的坦克包括220辆装甲厚重、机动性差的步兵坦克、370辆机动性强、装甲轻薄的巡逻坦克,以及从美国人那里搞来的156辆旧式斯图亚特坦克。这些坦克编为5个旅,其中两个隶属于代号“沙漠之鼠”的第7装甲师,两个分别编入新西兰师和印度师,还有一个编为独立旅。
可能奥钦莱克自己也没有料到,他扣下的200辆坦克在接下来发挥了奇效。
奥钦莱克也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代号“十字军行动”。这份计划以托布鲁克为诱饵,当德军发起进攻时,英军将出动第8集团军主力向德军身后发起进攻。
这样一来战场上出现了相互等待对方先动手的局面。一种让人心生恐惧的煎熬笼罩着双方指挥官和官兵中间。
进入11月,北非意军司令巴斯蒂科有些坐不住了。大量情报显示英军主力正在向利埃边境地区移动。他把情况报告给隆美尔,但对方劝他不要紧张。
无奈之下,巴斯蒂科给外环防线的几个意大利师下达指令,让他们保持高度戒备。
1941年11月18日,战场上连续下了两天的雨停了。干涸的谷地填满了雨水,晚上的气温很冷,即使裹着毯子也会让人感到瑟瑟发抖。
清晨5时30分,位于古比井的意大利“阿里埃特师”官兵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马达声。远处地平线上出现了几个小黑点,不一会就变成黑压压一片。
英国人到底还是打过来了。
意大利人在过去几个月接受了德式训练,这让他们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不过德军和意军的关系并不融洽,主要原因是德国部队总是能得到优先物资供应,而意大利部队有的时候甚至要为食物发愁。巴斯蒂科曾专门向隆美尔提出过抗议,结果是德军和意军分别使用自己的后勤补给系统。德国后勤部队虽然在二战期间口碑不佳,但与意大利人比起来还是相当优秀的。意大利士兵依然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战前古比井是昔兰尼加地区的一个商贾集散地,它距离海岸线100公里,几条小道与外界相连。
在英国人的认知里,意军还是过去那群乌合之众。他们把坦克开到距离意军阵地1800米的地方,然后开始构筑野战炮兵阵地。完成试射后,开始用密集炮火向意军阵地射击。
意大利人的火炮也开火了,双方对射半个小时,英国人的坦克(第7装甲师第22警卫旅)出动了。
英军坦克集群仍然编为一个个三角阵型,前面是轻型坦克,中间是巡逻坦克,后面则是笨重的步兵坦克。步兵乘坐的装甲运兵车没有跟随坦克行进,他们停在意军炮火射程范围之外,等待坦克突破意军阵地后再实施进攻。
意大利人没有慌乱,炮兵仍旧有序地向英军坦克射击。几辆英军坦克被击中起火,引来步兵阵地上一片欢呼。
英军的坦克在逐步靠近,接近雷区时,一辆轻型坦克踏上了地雷,后面的坦克没有停留继续向意军阵地冲击。一辆坦克冲到近前,将一门意军反坦克炮碾碎,当它准备冲向第二门反坦克炮时,一发炮弹击中它的履带。一名意军军官又向它投过去一枚集束手榴弹,彻底将其打瘫了。
此时德军的坦克已经出现在意军阵地的身后,意大利人虽然心中有些愤愤不平,但他们相信,关键时刻友军是会出手的。
英军的装甲运兵车出现了,很快英军士兵就冲到近前,他们跳下运兵车,与守军展开近距离肉搏战。意大利人此时也杀红了眼,没有人后退,各种武器都在疯狂发射子弹,一辆辆英军坦克和运兵车被意军手榴弹炸毁。
英国人被打退了,战场上恢复了平静,30辆英军坦克冒着黑烟一起来阵地前。
英军第7装甲师的另一个旅(第4装甲旅)则进展顺利,他们沿着卡普措小道西进,目标是托布鲁克。
11月20日,第4装甲旅遭遇德军反坦克炮部队。在德军88毫米高射炮的阻击下,22辆斯图亚特坦克被击毁。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在战场上反复厮杀。担任正面进攻的英军第30军与德军的反坦克部队和装甲部队都在消耗着自己的力量。焦点则是英国人刚刚夺取的西迪·雷泽格机场。
11月22日,战斗进入白热化。隆美尔亲自指挥装甲集群对抗英军第4装甲旅。双方的坦克交织在一起,直到英军第22警卫旅赶来掩护英军第4装甲旅撤出了战场。
当晚,德军第21装甲师突袭英军第4装甲旅指挥部,差点将该旅旅长盖特豪斯准将俘虏。
在战场南面,非洲装甲军军长克鲁威尔指挥第15装甲师插入英军第30军的装甲部队侧翼。战场上的局面是德军的两个装甲师夹住了英军第30军,他们已经溃不成军,陷入盐碱湖泛滥的水中。
此时战局对德军有利,虽然在过去几天中德军也丧失了相当多的坦克,但英军的损失更大,而且只差最后一击。不过隆美尔在思考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向东奔袭,不仅围住第30军,还要兜住英军第13军,全歼整个第8集团军。
隆美尔的这个计划颇为冒险,却也十分无奈。双方实力不均等,“德弱英强”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对方的补给能力远超德军。趁着战场局势对己方有利,如果德国的坦克通过一次大胆的奔袭,将英军第8集团军一举歼灭,北非则一战可定。而如果只消灭英军第30军,英军剩余的力量尚可一战,就像6月“战斧行动”时一样,双方充其量又回到了力量平衡的状态。假以时日,还是会回到“德弱英强”的局面。
隆美尔没有跟任何人商量。11月23日夜,他向作战处长威斯特法尔中校通报了自己的决定——来一场“隆美尔式的长途奔袭”。
最先反对的是非洲军军长克鲁威尔。他提醒隆美尔,德军已经损失了70多辆坦克,“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打扫战场,否则英国第30军将卷土重来。如果他们重新完成集结,我们就又得打一场硬仗了”。
隆美尔则告诉他:“我们必须击败整个第8集团军,现在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时机了。”
克鲁威尔争辩道:“我清楚必须击败第8集团军,但我认为你的方案不合适。我们应该先消灭第30军,稳住战场局面。坎宁安会把第13军陆续投入战场,就像他以前做的那样,我们可以以逸待劳,迟早会消灭他的。”
隆美尔则给出了他的想法,他说:“坎宁安也是这样想的,他会以为我们一定会先打第30军,根本不会想到我们向东进攻他的第13军。我们的突袭一定出乎他们的意料。将军,我已经决定了,你去执行吧。”
克鲁威尔和隆美尔各率领一个装甲师向东面卷去。第8集团军的确始料未及,英军的“恐隆美尔症”达到顶点,毫无秩序地向埃及境内撤退。
随军记者目睹了英军的崩溃——人们扒上任何可以移动的交通工具,坦克、卡车、吉普车、自行火炮、拖拉机拼命逃跑,唯恐落入德军之手。
兵败如山倒。
11月24日下午,隆美尔率领的第21装甲师已经抵达埃及边境,这里有一道厚厚的铁刺网,是当年意军统帅格拉齐亚尼为了抵御英军“入侵”修建的。此时隆美尔身边只剩下几辆卡车和他自己的装甲指挥车。其余装备则散落在几十公里长的进攻路线上。
隆美尔命令第21装甲师师长拉文·施泰因率领这些士兵奔向哈尔法亚山口,截住英军的退路。他则留在原地等待后续部队跟上来,然后冲进埃及。
天渐渐黑了,可第21装甲师其余部队没有赶上来,克鲁威尔指挥的第15装甲师也没有赶到。他和参谋长高斯意识到不能再等下去了,于是命令司机撞开铁刺网,独自进入埃及。
指挥车在撞击铁刺网时折断了方向盘,司机不得不每走一百多米就停下来踢正汽车的前轮。这种情况下是无论如何都走不远的,于是他们又停了下来。
天彻底黑了,气温骤降。冻得瑟瑟发抖的隆美尔发现远处驶来了一辆装甲指挥车,它也撞开铁刺网冲了过来,下来的是克鲁威尔。
隆美尔苦笑一声,然后有些尴尬地钻进了克鲁威尔的指挥车。众人商议了一下,决定返回利比亚境内,这样可以安全一些。无巧不成书,指挥车迷路了,怎么都找不到之前的缺口。司机试图再撞开铁刺网,可尝试了多次,竟然撞不开。
隆美尔等人已经无计可施,只能缩在车里等天亮。其间英军的车辆不时地经过,由于克鲁威尔的“猛犸”指挥车是英制的,代表德军的“黑十字”标志也仅漆在两处极不显眼的地方,所以没有人怀疑里面坐着的是德军,更不会知道德军的两位最高指挥官就在里面。没有车坐的英军拍打着车窗,想要他们搭上一程,见里面没有反应,只能继续向前走。
当晚另一场戏在英军指挥部上演。逃出险境的坎宁安向奥钦莱克请求撤退,他的集团军已经损失了2/3的坦克,剩下的也都散落在战场各处,失去控制。
奥钦莱克清楚,一旦撤退就意味着他承认“十字军行动”失败了。这样他本人在北非的命运也就此终结。经过权衡,他决定把手上的200辆坦克投入战场,只要稳住局面,英军的第13军和第30军就能重新集结起来,向德军发动反攻。
隆美尔就没有那么从容了。第15和第21装甲师的坦克和车辆燃料耗尽,补给中断,已经无法实施战场机动。
其实德军是有机会的,英国人留下了第62和第65号仓库,里面有汽油、卡车,如果这些物资落入德军手里,他们就能恢复攻势。但“十字军行动”的幸运儿是英国人,德军竟然在进攻时没有发现它们。战后,非洲军参谋长拜尔莱因仍然耿耿于怀地写道:“如果我们知道这几个军需仓库,那场战斗我们肯定打赢了。”
第21装甲师师长拉文·施泰因没有回来,后来人们在战场上找到了他的指挥车,车身有弹痕,里面没有人。后来英军宣布拉文·施泰因被他们俘获了。
接下来的几天,战场上没有发生什么像样的战斗,双方都在抓紧“舔舐身上的伤口”,收拢各自的部队。11月29日,第15装甲师集结了35辆坦克,第21装甲师则还有9辆坦克可以作战,隆美尔命令他们再发动一次进攻。第21装甲师很快就停下了脚步,第15装甲师夺取了一个名叫埃尔都达的据点,不过很快就被英军夺了回去。
12月1日,隆美尔给德军统帅部发去了一封战况电报:“已摧毁英军坦克814辆和其他战斗车辆,击落飞机127架,俘虏9000人。我军阵亡473人、伤1680人、失踪962人,其中包括第21装甲师师长拉文·施泰因以及16名校级军官。坦克损失142辆以及大批其他装备。”
隆美尔在电报末尾强调他会继续进攻。
战场局势还在恶化,德军没有后援,也拿不到急需的补给,而对面英军则逐步恢复了元气。新任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手上有300辆坦克,隆美尔则只剩下40辆,其中一半是只配备20毫米机关炮的马克2型坦克。
12月4日,隆美尔极不情愿地下达了放弃围困托布鲁克的命令,他让第90轻装师断后,其余部队炸毁没有修复好的坦克和其他装备,立即沿巴尔迪亚公路后撤。
奥钦莱克命令部队不要盲目追击,始终跟德军保持一段距离。
隆美尔在忍受着从未有过的屈辱,他能感受到部下投来的怨恨的眼神。当第90轻装师师长齐默尔曼少将被敌机炸死的消息传来后,隆美尔无话可说。他已经失去全部的三个师长,坦克消耗殆尽。虽然他的非洲军团击毁了更多的英国坦克,但对方还是赢得了胜利。
1942年1月10日,非洲集团军撤到布雷加——当初东进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