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之财政危机:清廷的‘独生子女’如何挽救了整个帝国

2024-04-02 民俗文化 关注公众号
明朝宗室的开支膨胀导致社会动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受一般法律约束。清朝则存在类似的制度,但嫡长子继承制度比明朝更严格。清朝大部分皇帝秘密立储,但是宗室依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进行。这个制度导致清朝只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和八个人能世袭罔替,其余的宗室都是从低到高依次递降继承。
以下文章来源于文史金古,文史金古

上次的文章(这,可能是崇祯干过的唯一的好事)说到了明朝的宗室奉养制度,并将其作为明亡的两大原因之一。

一开始,我在里面说,万历末期,宗室支出达到53%,而赈灾支出不到11%。今天核对表格,我记错了,实际上赈灾支出不足0.5%(昨天已经在那篇文章修改),见下面的表格的最后一行(1602年)

明朝宗室不仅可以无限消耗民脂民膏,而且不受一般法律约束,一些宗室因此可以在封地为非作歹,欺男霸女,残害无辜。除了极少数因为造反或闹得太出位而被除名的之外,大多数没有受到实质性处罚。这样的朝廷活该被农民起义推翻。

有人会说,清朝也养宗室,为什么没把清朝吃垮?

答案很简单:清朝绝大部分宗室的嫡长子是“降级世袭”,而明朝所有宗室的嫡长子都是“世袭罔替”。

这里先说嫡长子制度。正妻的儿子是嫡子,嫡子中最大的是嫡长子;妾(包括“平妻”)的儿子是庶子。

明朝宗室的继承与皇位继承的制度一样,都是嫡长子制度。明朝宗室死后,有嫡子就给嫡长子继承,没有嫡子就给长子继承,而且嫡长子或长子继承的是原来的爵位:郡王的继承人还是郡王,郡王的其他儿子才会降一等封爵(“一子承袭,余子降等”)

清朝大部分皇帝不规定嫡长子继位,而是秘密立储。但是,宗室的宗室依旧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注意了哈!”(被B站“科普”类营销号洗脑了)清朝宗室的继承人,哪怕是嫡长子或长子,也只能降一级封爵,这样就导致后代的所有子孙得到的待遇不断降低。

清朝宗室有十四个等级,仅有亲王与郡王中的极少数“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其他所有的前八个等级的所有宗室都是一级一级递降继承,后面的低等级宗室才世袭罔替。

整个清朝只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八个是开国功臣(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四个是后来的皇帝封的(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外加一个破格封赐的“铁帽子王”僧格林沁,也就十三个。

除了铁帽子外,即使是其他亲王,传了八代后,嫡系后代也降到第九级。至于那些一开始五六级的,三四代后就降到九级了。

而且,即使是铁帽子王,也不能保证真的可以世袭罔替,因为铁帽子王自己或后代会因为权斗或犯罪而被处死并削除爵位:初代肃亲王豪格被整死,初代睿亲王多尔衮死后被削除爵位(后来被恢复)世袭的郑亲王端华与世袭的怡亲王载垣因罪被赐自尽,王爵被削。

明代所有宗室都是铁帽子王。不管继承多少代,嫡系都是同等级继承,亲王的嫡系子孙永远是亲王,郡王的嫡系子孙永远是郡王。除非犯了重罪或没了子孙被除名,或者王朝覆灭,大家一起玩完。

待遇与等级直接挂钩。清朝这样的降级继承大大减轻了宗室支出。统观整个清朝,93%以上的宗室是闲散宗室,虽然也从朝廷拿到俸禄与婚娶丧葬的补贴,但造成的负担的比例依然明显低于明朝养宗室的支出比例。

对比一下明朝,任何宗室,只要被登记入册,都有不低甚至非常高的俸禄。虽然也有部分远支宗室被拖欠俸禄,但那只是“部分”,而且是“远支”。晚清经济变差后,也有很多宗室拿不到足额的俸禄。

明朝亲王也不足百人,这些亲王虽然世袭罔替,但也还不至于把国家吃垮。不过,加上指数式增加且世袭罔替的其他宗室,就把国家财政拖垮了。清朝因为宗室制度没那么变态,因此没有被宗室支出拖垮。

实际上,宗室是特权阶层,清朝的宗室负担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负担,因此这样的改革不见得多高明,但奈何有个蹩脚无比的同行陪衬。

清朝入关,问鼎中原后,除了搞剃发令和文字狱这两种丧心病狂、遗臭万年的事之外,很多方面确实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比如改进了宗室制度,防止了太监干政等。

如果不是列强这个外部原因,清朝可能还会至少苟个几十年甚至更久。如果采用明朝的宗室制度,清朝可能都挺不过咸丰那一朝就会直接被太平天国给“献”了。

也有人“论证”说清朝宗室支出是明朝八倍。要知道,明末宗室支出已经超过财政支出的一半,如果这个八倍指的是比例,那么清朝宗室支出就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是四倍,剩余的三倍支出是由八国联军来提供吗?

如果清朝宗室支出的绝对数量可以达到明朝的八倍,那只能说明清朝GDP比明朝强太多了。但同一个人还夸耀明末繁荣。没错,“繁荣”到西北饥民蜂起,中原赤地千里,东南不堪重负。

关于清朝宗室,还有一种说法:清朝还规定宗室不得离开北京城,那才是养猪。

如果真这样,北京城早就扩大到六环之外了。实际上,只有“入八分”的前八个等级宗室不能离开北京,“不入八分”其他等级的所有宗室可以自由离开北京,爱去哪去哪,别私自跑到关外即可。

嘉庆还曾经把一些沦为二流子的闲散宗室送到盛京,但他们中的一部分还使劲往北京跑,嘉庆也就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上一篇:“孤勇者”许景澄:就算是掉脑袋,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走向浩劫
下一篇:“小太宗”历史真相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黄国信: 清代盐政之谜:黄国信的神秘“生财”之道

黄国信: 清代盐政之谜:黄国信的神秘“生财”之道

了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清代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盐业的监管和管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设立盐务官、实行盐引制度和实施盐课征税等。 《规制如何生财》一书详细阐述了清代盐政的基本原理,包括盐务官的设置、盐引制度的实施以及盐课征税等方面。作者以清晰的论述,系统地展示了清代盐政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此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盐业的历史发展脉络,也可以为现代经济管理提供借鉴。特别是对于现代政府来说,理解盐政的历史背景和运营机制,可以帮助他们制定更有效的税收政策和盐业管理策略。

民俗文化 09.14
挽救退市危局 多家上市公司重整求“新生”

挽救退市危局 多家上市公司重整求“新生”

ST迪马和东银集团的战略重整备受关注,重庆市市政府将全力支持,预计ST迪马股价将继续上涨。其他多家上市公司的重整进程也在加速进行。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也需遵循。

热点资讯 06.14
两税法改革的曙光:唐代中央对财政危机的救赎计划

两税法改革的曙光:唐代中央对财政危机的救赎计划

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导致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此外,封建官僚之间的权力争斗也让土地兼并变得更加激烈。而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唐朝晚期的赋税制度越来越不稳定,甚至出现了崩溃的危险。

民俗文化 10.11
为何云岚宗成为修炼者向往的圣地:揭秘加玛帝国与皇室间的权谋之争

为何云岚宗成为修炼者向往的圣地:揭秘加玛帝国与皇室间的权谋之争

云岚宗成为加玛帝国修炼者的首选是因为其强大的宗主一脉保底斗皇地位和威望。萧炎服用古河准备的丹药导致纳兰嫣然晋升速度超乎想象。加玛帝国皇室拥有最强大的斗皇级别势力保护,但实际实力差距悬殊。因此,加入云岚宗可以享受到更安全的发展环境,从而得到更高的修炼进度。

热点资讯 10.12
达人异闻:达芬奇与燕肃同款外挂,探索网页编辑的魅力与挑战

达人异闻:达芬奇与燕肃同款外挂,探索网页编辑的魅力与挑战

燕肃,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巨星,生于五代末北宋初,小时候家庭贫困,依靠母亲缝补衣物养活自己。尽管如此,他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四十六岁时考中进士,实现了儿时的梦想。燕肃曾在各地担任知县,用观察和推算的方法揭示了潮汐的规律,并形成了我国重要著作《海潮论》,其中详细描述了潮汐的形成和太阳月亮的关系,还有精确的数学公式。其研究成果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

民俗文化 11.22
烛影斧声:一场隐蔽而深刻的皇权变革

烛影斧声:一场隐蔽而深刻的皇权变革

《开宝九年》,祁新龙 著,东方出版社出版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离奇去世,给后世留下了一桩兄终弟及的权力交接谜案。本书围绕“烛影斧声”事...

民俗文化 11.22
中国规模庞大的末日防线——‘三线工程’的建设与启示

中国规模庞大的末日防线——‘三线工程’的建设与启示

"三线工程"指大规模的工业化迁移行动,始于1964年的北部湾事件。目的是分散东部沿海和边疆城市的工业布局,增加战略纵深,保障国家安全。三线工程涉及数百万工人,投入2052亿元完成70%的国防工业和科研机构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俗文化 11.22
荣宝日历·小雪 | 田希丰《瑞雪双喜图》专题解析

荣宝日历·小雪 | 田希丰《瑞雪双喜图》专题解析

"瑞雪双喜图"的画作描绘了小雪之日的景象,红竹银装素裹,美丽动人。晨曦时,喜鹊的叫声预示着岁末的吉祥与安宁。

民俗文化 11.22
【创新探索】在凯恩斯和大堡礁,体验六款令人惊艳的创意芒果料理

【创新探索】在凯恩斯和大堡礁,体验六款令人惊艳的创意芒果料理

这则新闻主要讲述了澳大利亚凯恩斯和大堡礁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们在此时享受的美食。新闻提到了当地的热带水果芒果季节来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味。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位于库兰达原始雨林集市的店铺——Hayabusa,提供鲜芒绵绵刨冰供人享用。此外, NuNu 餐厅的什锦水果燕麦早餐也非常受欢迎,特色是菠萝和椰奶浸泡的麦片配以香甜本地芒果、应季鲜果和烤椰子片。Ochre餐厅的夏季菜单上则提供了多种新鲜的菜品选择,包括芒果等热带水果。

民俗文化 11.22
独特称呼:为什么陕西省的杨陵和杨凌会因其地域特色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杨陵’和‘杨凌’?”

独特称呼:为什么陕西省的杨陵和杨凌会因其地域特色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杨陵’和‘杨凌’?”

刘小顺发现陕西杨陵多地名写作“杨凌”,原因是因为当地政府对上级基地的区分不够明确。20年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民俗文化 11.22
揭秘饭店里的醋溜西葫芦秘密:多一步骤让你吃出美味

揭秘饭店里的醋溜西葫芦秘密:多一步骤让你吃出美味

标题:探寻醋溜西葫芦的秘密:饭店做醋溜西葫芦的奥秘 描述内容:如何制作美味的醋溜西葫芦?本文介绍了一种家常的做法,将普通西葫芦改良为更加鲜美可口的菜品。 关键词:醋溜西葫芦,厨房技巧,家常菜,烹饪方法,调料,酸甜口味。

民俗文化 11.22
洪泽湖上壮志雄鹰展翅,庆祝60周年华诞!

洪泽湖上壮志雄鹰展翅,庆祝60周年华诞!

"洪泽湖上雄鹰连"举行60周年授号仪式,全连官兵重温峥嵘岁月,共享荣光时刻。老连长讲述光荣传统,鼓励新一代传承弘扬红色基因投身强军实践。近期连队涌现先进典型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连队连续多年获奖,体现了他们的出色表现和优秀风貌。

民俗文化 11.22
安徽革命军事馆惊悉珍贵《革命烈士证明书》原件送还,热烈欢迎复查

安徽革命军事馆惊悉珍贵《革命烈士证明书》原件送还,热烈欢迎复查

安徽革命军事馆举办捐赠活动,收到父亲李务本烈士子女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原件等珍贵史料。该馆筹备办公室首次对外公布全省各地捐赠联系人与联系方式,将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革命文物,宣传英雄事迹。

民俗文化 11.22
青年李鸿章:千里之外封侯,逸闻故事的背后揭示其内心世界与远大抱负

青年李鸿章:千里之外封侯,逸闻故事的背后揭示其内心世界与远大抱负

李鸿章1843年考取顺天府乡试,并写下激励人心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决心。

民俗文化 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