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世纪开始,沙俄实力逐渐壮大以后,便找到了黑海霸主奥斯曼土耳其。这时候的奥斯曼土耳其已经走向了衰败,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大航海计划开始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失去了欧亚贸易交通枢纽的关键地位,过路费收不到,新技术也拿不到。
第二,奥斯曼土耳其,满足于现状,长期停滞改革,导致陈旧的制度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逐渐落后于其他国家。
第三,内部的腐败严重,这是任何一个帝国运行太久以后,必然会出现的状况。因为利益集团已经固化,底层失去了上升通道。
奥斯曼土耳其衰败后,自然不配继续担任黑海霸主。反观当时的沙俄,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黑海沿岸不断扩大自身的实力。
200多年俄土战争,导致奥斯曼土耳其丧城失地
沙俄有意进军黑海,从而再由黑海进入地中海。这一思路明显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沙俄严重缺少出海口,黑海沿岸是比较靠近他们核心位置的沿海地区了。
当时掌控黑海沿岸的是奥斯曼土耳其,沙俄自然得虎口夺食。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这200多年里,双方打了十多次俄土战争,平均每20年就有一场大战。
无论是为了抢地盘,还是为了恢复东罗马的荣光,沙俄的这一行为都对奥斯曼土耳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最直观的情况就是,克里米亚、外高加索等地,全都被沙俄给抢走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严重收缩。
这还没完,由于奥斯曼土耳其接二连三打败仗,因此巴尔干半岛上也是风起云涌,在沙俄的怂恿下,该半岛上的一帮小国家纷纷打算出来单干,脱离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
从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上的统治,就已经岌岌可危了。到了19世纪中叶,克里米亚战争前夕,沙俄对奥斯曼土耳其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等于是让他们放弃对巴尔干半岛的统治权,退回亚洲去。
这事儿谁能忍啊?为此又是一场俄土大战。这回奥斯曼土耳其学聪明了,喊来了英法联军帮忙,这才把沙俄赶出了巴尔干半岛,甚至禁止沙俄继续在黑海沿岸扩张地盘。
不过这种条约在沙俄面前和废纸没什么区别,人家养精蓄锐了20来年,照样跑到黑海来耀武扬威。
1877年到1878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过后,奥斯曼土耳其放弃了巴尔干半岛上的大部分地盘,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纷纷出来单干。
对沙俄来说,唯一美中不足的,自然是他们没能拿下君士坦丁堡。但这无伤大雅,彼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随时会散架。
一战让两大帝国纷纷崩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本奥斯曼土耳其和沙俄都不是第一参战方,奈何他们双方争夺了上百年的巴尔干半岛,成了这场大战的导火索。
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在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视察的时候被干掉了,继而引发了这场大战。
原本巴尔干半岛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地盘,结果沙俄跟他们抢了200多年,导致不少地盘开始脱离奥斯曼土耳其的控制。紧接着巴尔干半岛隔壁的奥匈帝国对这里也来了兴趣,因此这地方成了三方角逐地。
而1913年之前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基本已经把奥斯曼土耳其踢出了争夺巴尔干半岛的圈子。他们在这地方除了保有东色雷斯和埃迪尔内以外,已经一无所有了。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土耳其成了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
因此,就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在一战中奥匈帝国和沙俄站在了对立面。奥匈帝国喊来了德国帮忙,毕竟德国和沙俄的贸易战当时打得不可开交。
沙俄这回学聪明了,跟英法站在了同一战线。原本没啥存在感的奥斯曼土耳其,则站在了德国那边,毕竟他们和沙俄是世仇,根本不可能站在一起。轻易忘记历史的民族,会被全世界瞧不起。
而且,沙俄对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要求,实在是太大了,他们恨不得把奥斯曼土耳其给吃了。英法也不遑多让,对奥斯曼土耳其旗下的中东阿拉伯人聚居地垂涎三尺。相对而言,德国暂时还没有展现出对奥斯曼土耳其较强的土地欲望。
结果德国战败占了,奥斯曼土耳其选错了队伍,自然也要遭受解体的厄运。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胜利的一份子,沙俄为啥也崩了呢?这回他们不是选对了队伍吗?
不好意思,虽说沙俄选对了,但他们国内的状况,已经不容许他们继续存在下去了。1905年以后的沙俄,在经历了日俄战争之败后,国内出现了此起彼伏的起义,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还得拿着根烧火棍到欧洲前线为沙皇争夺地盘,就问你,这样的集团还有存在的意义?
因此,一战还没结束,在1917年的时候,沙俄就覆灭了。取而代之额的苏俄,则以割地赔款的方式,退出了一战。
俄土之间的矛盾,到1991年时才算告一段落
奥斯曼土耳其虽然崩盘了,但土耳其获得了新生。虽说只有奥斯曼土耳其七分之一大,但能保全土耳其人的基本盘,他们也算心满意足了。
苏俄、苏联取代沙俄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土耳其的麻烦,因为他们自己内部都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根本没空去管这个世仇对象。
一战中,奥斯曼土耳其战败,因此成了协约国宰割的对象。在《色佛尔条约》中,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基本归了英国,而且本土也有被瓜分的危险。
1923年,在凯末尔的带领下,推翻了奥斯曼土耳其,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他们要求修改《色佛尔条约》,这就有了《洛桑条约》。该条约保住了土耳其的本土,但依旧没能拿回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
1936年,由于德国逐渐开始扩张,欧洲局势不稳。这个时候土耳其再次要求针对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重新开个会,签订了《蒙特勒公约》。
这份公约中规定,各国商船什么时候都可以自由通过土耳其海峡,不打仗的时候,黑海沿岸的军舰都可以从这儿走,非沿岸国家的军舰在吨位和停留时间上有严格限制。一旦打起仗来,如果土耳其中立,那么参战双方的军舰都不能走土耳其海峡。如果土耳其参战,那就是土耳其说了算。
这么一来,土耳其算是进一步拿回了部分土耳其海峡的控制权。这也是英法在权衡利弊之后,对土耳其做出的妥协。
可1944年二战接近尾声时,苏联对这事儿就很不爽了。凭什么土耳其对土耳其海峡有这么大的权力?苏联作为二战中的战胜国,大功臣,也应该在土耳其海峡有足够的话语权。
一开始苏联要求土耳其加入他们的安全体系,结果被拒了。后来苏联要求在土耳其海峡驻军,结果又被拒了。眼看着苏联恼羞成怒了,接下来可能要对自己不利,为此土耳其找到了老美,和他们开始称兄道弟,苏联这下没辙了。
1952年,土耳其直接加入了北约,苏联便拿土耳其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毕竟不是自己的小弟,不能想揍就揍。
经此一役,苏联和土耳其之间,再次回到了俄土战争时的紧张关系。这种关系几乎一直维持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
俄土的事情远没有结束
原本以为,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俄国和土耳其的关系得以缓和了,那么双方甚至可以进行各种合作了。
可实际上土耳其傲娇得很,他们和俄国的关系,永远处于竞争大于合作的关系。双方的确可以合作,但无论是在外高加索、中亚还是俄国本土部分地区,诸如车臣、鞑靼斯坦、达吉斯坦等地,土耳其都有不小的影响力。因此,历史因素决定了一点,俄进土退,俄退土进。
所以说,千禧年以后,这两股势力的关系时而好,时而差,就是这么造成的。因此,300多年的俄土纷争其实远没有结束。
从莫斯科的角度来说,他们肯定是不指望依靠安卡拉的了,关键时刻,安卡拉绝对会在土耳其海峡卡莫斯科的脖子。
为此,一切还得自己来啊。当年沙俄、苏联没能成为黑海霸主,这事儿成了俄国人的遗憾。那他们的继承者,自然想要实现这一计划。
先拿下克里米亚,再夺取乌东、乌南等地,继而再次进入巴尔干半岛试一试。不试一下怎么能知道自己行不行呢?一旦莫斯科方面在巴尔干半岛打开了市场,那他们将不再需要仰人鼻息,看安卡拉的脸色了。
别看现在安卡拉对乌东的战事漠不关心,可一旦莫斯科拿下了乌南全境,手握黑海北岸,那安卡拉铁定会站在莫斯科的对立面。原因很简单:把你小子放进了巴尔干半岛,那俺们在北约还有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