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 | 黄月
据中时新闻网消息,《巨流河》齐邦媛于昨日凌晨1时去世,享年100岁。而她刚刚在2月19日度过了百岁生日。
公众熟知齐邦媛,源于2009年出版的作品《巨流河》,这本描述两岸离散的自传文学让她从台湾大学退休教授成为了畅销书作家。在2010年该书举行的发布会上,她说:“这本书是要纪念一个有骨气的中国。那个中国很倒霉,但是很有骨气。”
在抗日战争时期,齐邦媛先是随母亲从东北流亡到南京,投奔在南京政府做事的父亲齐世英。后来全家又随流亡学生从南京开始流亡,经历了颠沛流离。齐邦媛如此形容日军的战火——“多少炸弹从空中下来,好漂亮,像银珠一样,被炸死的人焦炭似的,路边到处都是。”这样的疲劳轰炸,导致她一生都怕吃黑色烤焦的东西。《巨流河》还译成了日文版,令她感到意外,这意味着“生死决斗的敌人”也能够读到这段历史了。
《巨流河》
齐邦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10
1943年,齐邦媛考入位于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哲学系,朱光潜在此任教,因赏识齐邦媛的才华,亲自促请她从哲学系转到外文系。从此,齐邦媛与英文尤其是与文学结缘。
1947年,齐邦媛为了到台湾大学做助教的工作来到中国台湾地区,彼时这里刚刚摆脱了日本殖民统治,“什么都没有”,非常简陋。但有很多人为建设台湾地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齐邦媛的先生也是其中一位,他由政府分发到台湾地区,从事建设铁路工作。但在当时,他们两人都没有想到以后很难再回到故土。
齐邦媛一家甚至没有在中国台湾地区买房,因为他们觉得以后一定会回到中国大陆,不需要买房。她说:“当时来台湾地区,我可以说是自愿流放的,没想一来就是一辈子。所以感觉到心里很不甘心,打日本的时候,你拼命保护自己的家乡而打仗,结果你回头一看家乡已经没有了。我们当时以为抗战胜利了,就可以回老家了。我父亲是家中的独生子,家还得靠他撑起来的,结果没有家了。我们那样的流离终身并不是浪漫的故事,而是你真的无家可回了。”
1970年,齐邦媛开始在台大外文系兼任教授,讲授文学院高级英文课程。后来出任人文社会组主任,推动英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选录了1949-1974年在台出版的现代诗、散文及短篇小说。
对学术界来说,齐邦媛最卓著的贡献,就是将台湾现代文学——包括吴浊流、黄春明、李乔、朱天文等人的杰出作品——进行英译,在美国研究中文的1949年到90年代,让台湾文学成为中文研究的主力。有学者认为,齐邦媛是将台湾文学推向国际的“拓荒者”。
此外,齐邦媛还兼任国立编译馆教科书组主任,力主推动国中国文教科书改革,剔除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将具有当代台湾文学代表性的文章纳入教科书中。
为“国立编译馆”公事,齐邦媛拜谒钱穆,得到了“二十年单独请教、畅谈、倾听的缘分和荣幸”。在1990年夏天,钱穆被陈水扁等人扫地出门,被迫离开素书楼。看到“去中国化”的政治意识形态是如何宰制学术思想的,令齐邦媛“为台湾悲”。
齐邦媛曾经与昔日学生简媜进行对谈,简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我这一生,很够,很累,很满意……我一生都在奉献,给家庭、学生,但愿服务期限满的时候,从这个人生到另一个人生,当我过了那个界限时,我的船没有发出沉重的声音。”齐邦媛说,自己的人生原则是,不抱怨,不诉苦。“不论在什么环境里,我都会竭尽所能,毫不抱怨地把事情做好。”
在这个访谈中,齐邦媛也谈及了死亡,如果最后的时刻来临,“我希望我还记得很多美好的事情,把自己收拾干净,穿戴整齐,不要不成人样要叫人收拾。我希望最后有两个小天使来带我走,有薄薄的小翅膀……”
参考资料:https://alumni.whu.edu.cn/info/1122/17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