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京叫什么?北京在明朝时期先后共计是有5个常见称呼,分别是北平府、顺天府、北京、京师,行在。其中北平府、顺天府是行政区域名,北京、京师,行在则为俗称或口头通称。
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之时,北京仍被元朝的残余势力所占据,被称呼为“大都”,意思是“大汗之居处”,是元帝国的政治和权力中心。
1368年7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压阵,徐达则率领河南明军主力直扑大都。7月28日,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便携众亲近之人逃回北方草原。8月2日,明军轻松地占领了大都,未遇到有力抵抗。
9月12日,定都南京的朱元璋认为元帝已逃,“大都”这一名称,作为前朝元帝国的都城之名继续存在,显然已不合时宜,于是恢复该地区在战国时期的古称“北平”,取其“北方和平”之意,并顺势建立行政区北平府。
1399年7月,北平迎来自己的历史转折点,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密诏捉拿就藩北平的燕王朱棣,不料朱棣早有提防,借助府中死士实现反杀,并迅速掌控了整个北平。随后,他宣布起兵造反,揭开了明朝长达四年的皇权内战序幕(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并在六月十七日拜谒孝陵,然后在百官拥护下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坐上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北平因为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朱棣为褒奖或为自己造反找安慰,以“顺应天意”之意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同时,朱棣或许也是一位怀旧之人。他一有机会就往顺天府跑,看看曾经的王府,忆苦刚起兵之时的窘迫。为区别首都南京,朝中的臣子们在日常的交谈和文书中,会采用古意是“天子所在地”的词“行在”代指顺天府。
1420年11月,朱棣效仿朱元璋把发迹地凤阳定为中都,于是将北平附加荣誉称号北京,并为此昭告天下,明朝正式形成所谓的两京十三省格局。
“行在”在古意中有天子巡行所到之地的意思,透露出丝丝的临时感。因而当朱棣正式确认顺天府的“北京”地位后,也督促将“行在”的俗称改为更加名副其实的“京师”。
《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
“京师”即是明确的天子居住地,帝国首都的意思。
明朝北京叫什么?大多数的时候,你跟别人的日常交流中喊“京师”即可,正式一点可喊行政区域名“北京顺天府”。
同名微信公众号【袁载誉读明朝】期待关注
结论:经过多个朝代的变迁,明朝北京曾历经五次常见称呼的变化,分别包括北平府、顺天府、北京、京师以及行在。最终,在明成祖年间,北平府被正式命名为顺天府,这标志着清朝北京的地位正式确立。
对于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我的建议如下:
1. 北京的历史沿革应更为详尽,以便更多人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管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北京的历史底蕴;
3. 鼓励和支持历史研究与传承,让更多的人对北京的历史产生兴趣;
4. 对于文化现象,如“行在”等称呼的变化,应该尊重历史事实,不应过度解读;
5.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使更多的外国游客和学者能够深入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