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一个历史圈里很热、难以回避,也比较得罪人的话题。清朝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皇朝,到底算不算中国的正统皇朝。
就如同我们讨论现今人际关系,不能以古代的“君臣父子、三从四德”为依据。探讨清朝是不是中国正统皇朝,也需要以古代的相关概念和观念为基础。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宅兹中国,自兹乂民”(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中”指天下中心,“国”指由城墙围起来的地方。合起来就是指天下最中心、最繁荣的地方。
所以西周时期,“中国”是个相对狭小的概念,指周天子直接统治的“王畿之地”。此后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对“中国”的解释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随着诸侯们逐渐与周天子“并驾齐驱”,它的指代范围也对应有了一定幅度的扩张,意图争霸的各诸侯国也纷纷将自己的国都称为“中国”。
秦汉实现大一统后,全新的皇帝集权制度,在极大扩张君权的同时,也让“中国”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国都”变为皇帝管理和统御的全部领土。如《史记》所云,“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到了魏晋南北朝,天下四分五裂、南北争斗,但各国均自称自己才是“中国”。因此经过大分裂,“中国”又被增加了新的含义,实现大一统的皇朝才能被称为“中国”。
所以从“中国”的定义上来说,实现了大一统的清朝是有资格自称为“中国”的。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与“中国”一词同生的,还有一个称谓“中华”。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古代“中国”没有现今这种源起西方的“民族”概念。先秦时期人们并不以血缘、族裔、信仰在大群体上区别彼此,更多是以地理概念表明群体之间的区别,如宋人、郑人、齐人、晋人、鲁人等等。
在这些群体之上,也有统一的称谓“华夏、诸华、诸夏”,不过标准依然不是血缘、族裔等,而是基于对周礼文化的认同。
只要接受周天子的册封,并认同和遵循周礼,都被称为“华夏、诸华、诸夏”。如春秋初期被视为蛮夷的楚国,在学习并接受了周礼后,再与中原诸侯们会盟,就不被视为蛮夷了。
秦汉大一统后,由于消除了国别,“宋人、郑人、齐人、晋人”等等就开始统称自己为“汉人”。此时的“汉人”不是当下的汉族,它指的是认同同一文化(周礼、儒学)的群体。在此基础上“中华”开始代指汉人这个群体以及由这个群体构成的大一统国家 –“中国”。
如果说秦汉时期,还能强行以血脉、族裔来划定“汉人”。那么“五胡乱华”之后,是不是“中华”的一份子,就不再可能用血脉、族裔来区分了。
因为长城以北的蛮夷,大量进入中原。他们学习并效仿中华的文化,以中华的传统制度组建皇朝并进行统治,还以“中国”自居。除此之外,他们还与中原地区原有的“汉人”杂居、混血,所以还怎么通过血脉、族裔去区分他们以及他们的后裔?
因此南北朝后,“中华”和“汉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其标准也开始明确为是否认同并践行中原的礼仪、文化。这也是《唐律疏议》要以律法的形式定义“中华”的原因,“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由上可知,古代的“中华”和“汉人”只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反过来“汉人”如果抛弃了自身的文化礼仪,则会沦为蛮夷,这也是数千年来“华夷之别”的核心。
对于清朝而言,满族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已是明朝的一部分,不然明朝为何从立国之初就开始册封女真贵族?努尔哈赤在造反前也是大明正儿八经的龙虎将军和左都督。
其次,满族入主中原后,虽然在族群上搞“满汉之别”。但在大的方面上,清朝仍然延续和遵从“中华”的传统。这不仅仅是习汉字、说汉语,还包括中华的伦常观、阶级划分、皇朝制度等等。
西方其实也有类似的例子 – 罗马。
不论是共和国还是帝国时期,罗马都不是单指地理上的罗马或者族裔上的古罗马人,它是以罗马文化、习俗、制度等为基础的一种统称。不然罗马帝国崩溃后,高卢人、法兰克人、德国人乃至俄国人不会为谁才是罗马正统而争执不休。
以清朝是少数民族组建的皇朝,不将其归入中华之列,只是一种基于现代民族定义的认定。放在古代的观念里,它并不是否认清朝是中国正统的依据。
那么在古代的观念里,如何认定清朝是不是“中国”的正统皇朝呢?答案其实就在问题里,要看清朝是不是承继了“正统”。
中国历史上各皇朝的“正统”传承,其实是一个有点流氓的概念。一般来说对于传承的认可,最有力的证明是“传承人”对“继承人”的授予。但是“前朝”不可能去肯定“后朝”替代自己,于是乎就发明出一个概念“天命观”。
简单来说就是上苍凝聚了一样神器“天命”,谁拥有它,谁就握有中华的正统。“天命”是中华的“长命灯”不可断,而且持有者并不拥有“天命”的所有权。当皇朝衰亡后,“天命”也会自动转移到新的强力统治者手中,即传承中华的正统。
这种天命观其实包含着两个隐形规则。
一是,新的“天命”持有者,需要承认前朝拥有“天命”的事实。不然如何解释自己的“天命”从何而来?不就意味着中华的正统已经断了或者灭了么?
所以,朱元璋在高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建立明朝后,又要从理论上给蒙元在中原的统治找补 --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臣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二是,全方位承认新朝的强。
这个强并不单指新朝强于旧朝,还包含新朝在道义、文化、制度、经济等诸多方面所代表的综合国力是天下至强之意。不然“天命”为何要易主,是要戕害中华么?
这也是中国千年来形成的独特“天下观”。居中的中国是各个方面都实力强大的“天朝上国”,中国之外都是需要天朝教化、提携的蛮夷之邦,最终蛮夷归入中华并成为中华的一部分。
所以清朝为何不是中国的正统皇朝呢?
只不过清朝遇到了各个方面远超“中国”,还不习中华礼仪文化的列强。这不仅让传统的天命传承、天下观都崩塌了,也让西方文化开始强势介入中国。
这种变化,一方面让中国找到了破解皇帝集权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让原本不以血缘、宗教来划分族群的“中国”,开始遭受西方“民族主义”的荼毒。如日本人为瓦解中国内部团结而炮制“崖山之后无中国”和“元清非中国论”,这些荒谬的论调,直到现今还有不少国人乐此不疲。
结论:
本文认为清朝作为满族在中国建立的多民族中央政权,具有合法性和正统性。它符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与周边族群和睦共处,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皇权制度。
然而,也指出清朝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主要在于缺乏清晰的“正统”传承,特别是在外交政策上缺乏有效的对外交流方式。此外,清朝在文化上模仿儒家思想而非源自本土的传统文化,导致文化上的落后与边缘化。
同时,强调了明清两代对华夷关系的界定,其中清朝继承了中华的正统,使中华得以继续发展并保持其影响力。然而,这一观点也受到了外界包括西方势力的批评,认为清朝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独立存在的国家。
总的来说,无论是对于清朝的政治合法性还是其文化影响,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避免陷入西方“民族主义”带来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