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宋玫
65年前的一天,毛泽东主席来到金华,在与本地人员座谈时,他微笑着略带用轻松的语调说:“永康方岩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他是北宋的清官,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人民纪念他。”这个故事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毛泽东主席所说的这位宋代官员,正是胡则。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清正爱民的官员有不少,但能力品德为人都做到极致,被百姓敬为神明,受到大家真心爱戴的却寥若晨星。
公元963年,胡则出身在金华永康的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公元989年,北宋朝廷刚恢复在吴越地区的科贡取士,26岁的胡则便考中了进士,成为金华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从此,他开始了长达46年的为官生涯。
运筹帷幄,经济社会管理能力超凡
胡则做事独具谋略、干净利落,敢于突破,其高超的为官智慧、果敢与担当,在今天看来仍堪称楷模,是个偶像级的人物。
千年前的北宋,算得上是世界首富了,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也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繁荣、百姓的富足。但胡则所处的北宋初年,百废待兴,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搞经济建设,朝廷经常闹钱荒,也急需各路管理人才。
至道年间(995~997),30多岁的胡则在山西北部的宪州担任地方监察官员,正逢边疆有战事,朝廷派出五路大军征讨,命令宪州为军队准备好三十日的粮草,转运使索湘正带领胡则一同督办此事。胡则认为,当下情形,至少准备好一百日的粮草,才能勉强支撑大军。
古代战争,粮草保障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环节,它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索湘便派胡则去朝廷上奏,胡则向皇帝详细清晰地汇报了战事,皇上对侍从说道:“地方州县之中,竟然也有这样的人才!”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果然,这场战争僵持了一百多天。索湘感慨地对胡则说:“如果没有你,真的要误了这一大事!”
胡则在江淮担任发运使时,适逢真宗皇帝驾临景亳(商朝故都,今河南商丘一带),举行祭祀典礼。这次祭祀就是胡则主持操办的,保障千乘万骑的仪仗供给。尽管典礼气势庞大,环节众多,但整套下来,井然有序,直到典礼结束,都没有丝毫差错。皇帝非常欣赏胡则的才能,当面加以赞许、慰劳,并晋升官职,胡则得以成为三司的属官,专门处理朝廷财政。
公元1011年,胡则派至江南西路银铜矿场,掌管铸钱事务。他发现国家钱荒的主要原因是铸钱的铜不足,于是整顿铜矿,提高铜的产量,同时也查出了内部监管中的一些严重腐败问题。按照当时律法,几名涉案官员要当众问斩。胡则却认为,严厉的惩罚可能会刹住一时的贪腐之风,却会寒了众官员的心,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消极懈怠、层层推责,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决定,只要清退所有非法所得的赃物,就可以戴罪立功,这一决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胡则用了四年时间,使北宋初年的钱荒得到了缓解,铜产量比之前翻了一番多。
由于胡则出色的经济社会管理能力,公元1030年,宋真宗调胡则到中央管理国家财政,胡则对官盐制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百姓不再为吃不上盐而烦恼了。
亲民爱民,以解决百姓疾苦为己任
在胡则的为官生涯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百姓因此信任他,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在浔州,常有老虎祸害百姓,胡则向城隍神斋戒祈祷,据说第二天一早,庙中就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大家都觉得是胡则心诚,所以灵验了。
在福州,当地官府有田地数百顷,一直以来,百姓租用这些土地赖以维生。而这时,地方官上奏,要把这些田地转卖掉,估值二十万贯。胡则知道这样做会让百姓们不堪承受其苦,于是上奏朝廷请求撤销这一决定,看朝廷没有反应,胡则便一连上了三次奏章,并发狠话:“百姓的疾苦,身为刺史,应当替他们说出来,如果朝廷不听从,那么这刺史也就可以废黜了。”朝廷这才发下诏书,减去其中一半的土地,百姓因此得以安宁。
胡则担任三司使时,制定国家财政政策很宽松,从不与民争利,更不以剥削百姓当作自己的政绩。当时两京、陕西等地官盐榷税令百姓疲苦不堪,许多人被逼无奈去触犯法律,于是朝廷计划改革盐政,将官盐与民间通商,相关地方却不敢接招,唯有胡则站出来,上奏请求让自己去实施这项改革,这事才得以完成。
公元1033年,胡则再次出任杭州知州,其间,江南遇到大旱,农民颗粒无收,民生凋敝,胡则呈上奏章要求朝廷免除江南地区刚加增的人头税。尽管皇帝觉得有道理,但还是舍不得这大笔的税收,然而,胡则的意见也不能不顾及,权衡之下,皇帝只是免除了胡则家乡金华一带的人头税。这事让金华百姓更深切地感受到,胡则的“有求必应”并不是神话。
宽厚良善,撑起众人仰望的人格坐标
胡则为人大度,有气量,笃尚道义和节操,常以宽仁之心待人。他轻视钱财,喜好施舍,无一己之私,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交口称赞。
公元1018年,胡则被贬为广西路转运使。第二年,有一艘菲律宾商船在海上遇到暴风雨,一路漂泊、死里逃生在海南一处海滩上搁浅,满载的货物和生活用品及钱财也被风浪洗劫一空,船只损坏不能前行。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向琼州府求助,遭到了拒绝。恰好这时胡则来琼州视察工作,听说菲律宾海商想要贷款400万,便主动上前了解情况。原来,除了必需的费用外,他们还想从当地买些瓷器、丝绸回去,胡则掐指一算300万够了,便叫琼州拿出官府银钱三百万借给他们。当地官员当然不放心了,怕日后贷款难以追回要承担责任。胡则正色道:外商遇到困难我们出手相助,是睦邻抚远的国策,如果出问题,将由自己来承担。果然不到半年,这些外国商人带来了价值相当于所借银钱十倍的货物偿还,胡则也得到了皇帝的传谕嘉奖。
胡则30多岁在许田做县尉时,丁谓进京赶考路过在此寓居,受到了胡则的以礼相待。丁谓处于高位时,他们的交情没有中断。后来,丁谓因为结党营私获罪倒台,被贬到海南。胡则虽然不是丁党,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他非但没有避嫌,还屡次不远万里,派人前去探望丁谓,馈赠财物。
公元1025年,63岁的胡则被贬至福州任知州。前任知州陈绛被人弹劾而离职,他曾经邀请四川著名儒士龙昌期来举办了一次《易经》讲座,从官府中支出了十万贯钱给龙昌期作为讲课费。胡则到任后,看到龙昌期千里迢迢从四川被押解回来,便对一旁的役卒说道:“他犯了什么罪?赶紧把锁铐去掉。”胡则立刻将其释放,并以宾客之礼招待了他。看龙昌期无力偿还之前所得的十万贯钱,胡则便拿出自己的俸银替他还上,还送了他丰厚的礼品,让他安然回家。
根植于内心的大慈大悲,使胡则常怀悲悯之心,对生命有着不同寻常的尊重,处处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毫无疑问,这也是民间自发形成对他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因。
忘年之交,胡则与范仲淹的友谊绵延持久
胡则与范仲淹熟识在1031年,两人同在河南陈州任职,胡则任知州,而范仲淹是通判。这时的范仲淹40刚出头,在官场还没有多少影响力。之前,范仲淹认为仁宗皇帝已经长大,上书建议刘太后还政皇帝,不被理会,一气之下自己要求到地方工作。而这时胡则已经68岁,因被指曾将官船借给同僚王沿用来贩盐而贬至陈州。
在一起工作的两年时间里,他们一见如故,治世思想不谋而合,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胡则欣赏范仲淹的才华,相同的调性,让胡则有如遇到了知音,抛开年龄和职位的差距,他待范仲淹礼遇有加,范仲淹心生感激。
胡则调任杭州知州后,两人虽然很少碰面,却一直保持密切的交往,不时有诗书来往。因胡则的诗作留存很少,现留存的多为范仲淹的酬答。如公元1034年,范仲淹时任睦州知州,胡则作诗祝贺,范仲淹作诗奉答:“千年风采逢明主,一片襟灵慕昔贤。待看朝廷兴礼乐,天衢何敢斗先鞭。”
公元1038年,范仲淹从润州调任越州,途经杭州,前去西湖拜访已退休的胡则,作《西湖筵上赠胡侍郎》:“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朝廷三老重,乡党二疏高。涯业尽图籍,子孙皆俊髦。西湖天下绝,今日盛游遨。”他赞美胡则德高望重,功劳赫赫,美名载于史册,羡慕胡则退休生活有典籍相伴,又有儿孙绕膝,同时,不忘感激招待他的宴席丰盛而隆重。
公元1039年,胡则在杭州去世,范仲淹写下了祭文,称赞胡则历仕三朝,德行始终如一,坚持本心,遵循圣贤之道,以礼仪教化统帅下属,以胸怀气量超越他人,从不以严刑立威,而是施恩于人,积有阴德。
之后,范仲淹又为胡则写下《墓志铭》,结尾处更是意味深长地说:“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可以看出,范仲淹始终把胡则当作偶像看待,他对胡则的这一预言,还融入进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中。胡则去世5年后,范仲淹那篇流芳千古的《岳阳楼记》横空出世,其中许多名句都蕴藏着对政治的深刻洞察,将国家的兴衰成败与自己紧密联结在一起。
胡则年轻时,曾在永康方岩五峰书院就读,他去世后,金华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在永康方岩广慈寺塑了一座胡公神像,用香火供奉他,千百年来延绵不断,后逐步扩展到浙江各地。如今在金华范围内,还有100多座胡公庙,百姓在香火缭绕中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将他奉为保佑子孙、保佑平安、辟邪招福的神灵。
胡则大多时候是在地方担任职位,历经20多个岗位,被贬达7次之多,居然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心境,每到一个地方,照样神清气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如此屡贬屡战,乐此不疲,从中也可以看出,北宋是个很特殊的朝代,官员不畏权势,敢于表达不同观点,这种风气甚至演变成了一种官场哲学,流行广泛,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缤纷多姿,经济社会的空前繁荣,也锻造出胡则这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杰出人物,在百姓的簇拥下,被送上了神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结论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有的分析得出结论可能是比较乐观的;有的可能得出结论较为悲观等等。但不管哪种分析结论都要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