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辉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中,徐介藩的非凡经历在于他是三国勋章或奖章的获得者:苏联“保卫莫斯科奖章”和“卫国战争胜利纪念章”荣获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的获得者;中国解放勋章的获得者。
但遗憾的是,徐介藩尽管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却没有获得人民解放军的八一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这与他的特殊经历是分不开的。
从黄埔军校到苏联学飞行的共产党员
徐介藩是我党早期党员和革命者,是从黄埔军校到苏联学习飞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徐介藩,1901年6月6日出生,安徽省固镇县人,父亲徐恩初是清朝的贡生。因此,徐介藩从小就在私塾里苦读四书五经。
1917年,徐介藩转入固镇县高等小学学习。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胸怀大志,经常对同学说:“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令人仰慕,我必步其后尘!”
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消息传到安徽,徐介藩组织高小学生积极响应,在县城街道张贴“外御列强”“内惩国贼”“收回山东”等标语,并在学校里组织演讲,声讨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政府,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1920年7月,徐介藩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他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成为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的忠实读者,阅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陈独秀的《谈政治》等文章,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在省立一中参与组织安徽学生会,创办《安徽学生会周刊》,为宣传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而努力奔走。
1921年6月2日,安庆学生联合会为争取教育基金独立,反对前安徽督军倪嗣冲之侄倪道烺伙同军阀马联甲侵占教育经费,组织安庆全城各中学学生向省议会请愿,史称“六二学潮”。徐介藩等10余名学生代表组织大家在省学生联合会负责人的率领下,到安徽省议会门前抗议,结果却遭到军阀政府的残酷镇压,50余名学生受伤,还有人遇难,造成震惊全国的安庆“六二惨案”!
惨案发生以后,徐介藩等立即发表通电,组织各校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严惩罪魁祸首。在这次斗争中,徐介藩自始至终站在最前列,后来被一致推举为安徽省学生联合会总会理事长。在学联和省内各界的压力下,安徽省长公署作出妥协,减免受伤学生费用,由省库拨款用于遇难的学生姜高琦治丧和抚恤费用,省议会被迫同意增加教育经费。
1923年9月,徐介藩与许继慎等23人在安庆市菱湖湖心亭,由柯庆施介绍秘密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当时省立一中只有3人加入,徐介藩是其中最坚定的一个。入团仪式结束后,柯庆施主持召开了青年团安庆支部的成立大会,徐介藩担任学部委员。
◆青年徐介藩。
1924年夏天,徐介藩报考东南大学。由于学校得知他是被安徽当局通缉的学生,所以没有录取他。徐介藩回到家乡固镇,担任了固镇高等小学教师。在固镇教书期间,徐介藩得知老朋友许继慎、彭干臣等人都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于是,他也决定投考黄埔军校。
1925年1月,徐介藩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在黄埔军校期间,徐介藩参加了配合东征剿灭叛军的战斗,1925年底转入广州航空学校学习空军驾驶。
1926年6月,在苏联顾问的建议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选派航校部分学员到苏联留学,徐介藩被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红军航空学校学习航空理论。1927年,徐介藩转入红军第二飞行学校,学习飞机驾驶技术;1928年10月,转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二年级学习政治。1929年10月,他从东方大学毕业以后,被苏联内务部分配到远东地区的斯沃博得内公安部门反特务科担任干事。
1931年,徐介藩被调往布拉戈维中斯克州公安部门担任主任科员,同年参加苏联红军,担任过作战参谋。1934年9月,徐介藩被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公安部门担任科长。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工作期间,他多次受到苏联上级领导部门的奖励,曾经荣获过银表奖等。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消息传到苏联后,身在异乡的徐介藩备受鼓舞,当得知一些老同学纷纷回国参加抗战的消息,他再也坐不住了。1938年底,徐介藩向苏联公安部门递交了辞职书,返回莫斯科,找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要求回国投身抗战。在等待期间,徐介藩在莫斯科外交出版社临时找了一份翻译工作。
后来组织上考虑到工作方面的实际需要,没有答应徐介藩回国的请求,决定把他留在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7月,徐介藩调入共产国际干部部东方干部处担任专员。在这里,徐介藩了解到国内抗战的形势,接触了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他坚定地支持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全面抗战路线,认为王明提出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观点,不仅会造成党内思想的混乱,还破坏了党的统一。
1943年5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考虑到徐介藩是中国人,苏联方面把他调入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联络部国际部某秘密机关工作。徐介藩先后担任中国问题参谋和主任参谋。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和莫斯科国防工程建设,先后被授予“卫国战争胜利纪念章”和“保卫莫斯科奖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反共独裁的立场,再次爆发了内战。身在苏联的徐介藩决定回国投身到人民解放战争中去,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贡献。
从《毛泽东选集》俄文总编到驻苏联总领事
1948年3月,徐介藩从苏联回国,中共东北局的领导同志考虑到他俄文方面的特长,安排他担任东北局俄文,出任《毛泽东选集》俄文总。
1949年2月,东北全境解放后,徐介藩调任中长铁路驻沈阳办事处副处长,并且兼任中共东北局直属党委委员、副书记,不久又担任书记。
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苏联进行秘密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党的一次重要出访,对于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考虑到徐介藩长期在苏联工作和生活,熟悉俄语和苏联的情况,中央调他随行苏联。访问结束后,徐介藩随王稼祥留在莫斯科,一面接收国民党政府驻苏联大使馆,一面筹备新中国的大使馆。
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中苏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徐介藩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第一次赴苏联进行访问,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徐介藩全程参与了这次会谈,以最快的速度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讨论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文本翻译成俄文,并打印出来,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顺利签署作出了贡献。
1950年6月,根据中苏双方达成的协议,我国在苏联赤塔设立领事馆,党中央派徐介藩前往赤塔筹建中国总领事馆,并让他出任总领事兼党支部书记。但是,徐介藩在赤塔工作得并不很顺利。因为当时苏联方面依旧按照传统思维,把一切外交人员当作外国的情报人员,处处防备,特别是当他们得知徐介藩曾长期在苏联学习和工作后,克格勃的人更是对他特殊监视,对他的活动处处设限。徐介藩在赤塔工作了一段时间,回国后经组织批准就没有返任了。
从朝鲜战场彭德怀秘书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系主任
朝鲜战争爆发后,徐介藩参加了抗美援朝,并有幸成为志愿军司令彭德怀的俄文翻译。
彭德怀司令的俄文翻译原来是毛岸英,后来毛岸英不幸牺牲后,继任的翻译水平有限,导致中苏双方经常发生误会和争执,彭德怀多次向军委建议给他派一位得力的俄语翻译。
经过周恩来的物色,徐介藩于1951年4月从外交系统调到朝鲜前线,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兼俄文翻译。徐介藩在苏联生活了20多年,对苏联语言、民族性格、习惯都摸得很透,所以跟苏联人交流时,他除了能准确传达彭德怀的意思以外,还会为中国争取到很多便利,这让彭德怀特别欣赏,大为满意。
徐介藩积极协助彭德怀处理日常军务,还参加了开城谈判,获得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平时很少夸人的彭德怀,对徐介藩翻译工作非常满意,他评价徐介藩:“各方面由于翻译误差而出现意见分歧、发生争执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徐介藩在彭德怀身边的出色工作能力,引起了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的关注。他了解到徐介藩与自己一样都出身于黄埔,还是我党早期留苏的空军人才,因此当陈赓回国到哈尔滨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时,就把徐介藩调到了军事工程学院工作,准备让他担任空军工程系主任。这时,由周恩来亲自批准回国的唐铎也分配到军事工程学院工作。陈赓考虑到唐铎在苏联空军服役近30年,又是航空兵器专家,反复权衡觉得唐铎担任空军工程系主任更为合适。于是,他亲自找徐介藩做思想工作,调整他的工作岗位。徐介藩毫无怨言,坚决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调任装甲兵工程系主任。
在军事工程学院创院的艰难时期,徐介藩忘我工作,严于律己,高风亮节,他拒绝搬进学院为他准备的高档楼房,坚持住在两间仅24平方米没有供暖设备的背阴平房里。
为了培养装甲兵工程技术干部,徐介藩制定了“严格管理、从严治教”的方针,提倡理论和实践并重,技术学习和战术学习并重,呕心沥血为我军培养了大量装甲兵人才。
后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徐介藩在航空方面的特长,中央军委决定调他出任北京航空学院院长。但徐介藩已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装甲兵工程系的工作当中,于是,他婉言谢绝了组织上对他的提职安排。
1958年5月,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筹建坦克科学技术研究所,11月,徐介藩兼任主任。徐介藩在同事、学生面前平易近人,从不以老自居,工作中兢兢业业,生活上艰苦朴素,业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成为了军事工程学院老同志中“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徐介藩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领导装甲兵工程系的师生和员工攻难克关,最终研制成功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陆两栖坦克,为我军装甲兵装备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8月,徐介藩被调往西安负责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1961年5月15日,装甲兵工程学院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组织上决定调整装甲兵工程学院的领导班子,当时徐介藩无论是资力、威望、工作能力,还是筹建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功劳都是院长一职的热门人选。但当组织上提名比徐介藩年纪轻、资历浅的副院长沙风大校担任院长后,徐介藩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他又一次无怨言地服从组织上的决定,全力支持沙风的工作,充分表现了一名老党员的宽广胸襟。
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徐介藩因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黄埔三期毕业,资历较深,但长期在苏联工作,只拟授少将军衔。方案报上去以后,由于符合授少将军衔条件的人太多,名额有限,徐介藩最后只被授予装甲兵大校军衔。不少人认为像徐介藩这样的老革命,仅授予大校军衔太委屈,但徐介藩并不在意,他认为军衔高点低点都无所谓,关键是勤勤恳恳地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直到1961年8月,因工作出色、成绩斐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命令,徐介藩才晋升少将军衔,跨入了开国将军的行列。
熟悉徐介藩的人都知道他性格耿直、坚持真理。1959年9月庐山会议,彭德怀受到了错误对待。徐介藩在认真阅读完彭德怀所写的“万言书”之后,不惧形势的压力,不怕引火上身,不怕被划入彭德怀“军事俱乐部”成员,公正地直言:“我看彭老总没有错!”
此后,徐介藩受到打击压制,一次次受到不公正待遇。1968年4月,徐介藩又被以“苏修特嫌”的罪名,非法关押在北京郊外的通县进行“隔离审查”,并受到专案组的残酷迫害,酿成了脑血栓后遗症。1975年12月5日,中共中央专案审查小组第三办公室对徐介藩作出了解除审查结论,但强加在他头上的罪名并没有摘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工作。1979年3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推翻强加在徐介藩身上的种种不实之词,正式为徐介藩作出了平反的决定,恢复名誉。1981年,徐介藩享受正军级待遇,次年,中央军委又批准他享受副兵团级待遇。晚年的徐介藩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中国共产党员到苏共布尔什维克党员
徐介藩的革命生涯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党员——苏联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转变;同样他的国籍也经历了中国国籍——苏联国籍——中国国籍的转变。
徐介藩还有一个特殊经历:两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1月,徐介藩考入黄埔军校。当年,徐介藩经黄埔一期毕业的许继慎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许继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红军早期杰出将领,军事家,先后参加黄埔军校两次东征,历任叶挺独立团队长、营长和团参谋长和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军长。2009年,许继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许继慎早年与徐介藩一起参加和领导了以安徽学联为主体的安庆“六二学潮”,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但遗憾的是,许继慎介绍他的入党登记档案却不幸遗失。在黄埔军校期间,虽经徐介藩多次努力,仍没有找到入党登记存案,所以他的党组织关系一直无法转接。许继慎后来反对张国焘冒险进攻的错误军事方针,引起了张国焘的不满,加之国民党特务实施离间阴谋,致使许继慎遭到了逮捕。1931年11月,许继慎被张国焘杀害于河南省光山县白雀园,年仅30岁。徐介藩在黄埔军校的入党时间,永远无法证实。
1926年2月,徐介藩由广东航空学校同学、共产党员李清源和戴勋二人介绍,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广东航空学校特别小组组长、广东航空学校掩护队副队长。此后,徐介藩的党龄始终记载的是1926年2月。
1929年4月,徐介藩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转为苏联共产党(联共)候补党员;1932年4月,苏联共产党(联共)批准他成为联共正式党员。从此,徐介藩由中国共产党党员转为苏联共产党党员。
1948年3月,徐介藩经苏联共产党(联共)中央审核批准回到祖国,同时转为中共党员,证明人为我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由于徐介藩在黄埔军校时期的入党介绍人和证明人许继慎早已牺牲,组织上决定他的党龄从1926年2月在广东航空学校时期算起。
徐介藩的国籍也和他的党籍一样,经历了中国国籍到苏联国籍,再到中国国籍的转变。
1926年6月,徐介藩赴苏联学习时是中国国籍;1932年4月,徐介藩领到了苏联护照,1936年正式加入了苏联国籍;1949年10月2日,苏联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苏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徐介藩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一级参赞。此时,徐介藩尚拥有中苏两国国籍,他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中国人,现在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官,所以不能拥有双重国籍,就办理了退出苏联国籍的法律手续。
党籍和国籍的几次转换给徐介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原来组织上根据徐介藩1923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的资历,拟定授予少将军衔,但后来仅授了大校军衔,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徐介藩都是苏联共产党党员,没有在国内参加战争。
徐介藩不仅军衔受到影响,两大功勋章也受到影响。1955年首次授勋,开国将军和大校礼服上大都佩戴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徐介藩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一直战斗在苏联,与八一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无缘,但他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苏联国籍也给徐介藩带来沉重灾难,“文革”期间,徐介藩被以“苏修特嫌”罪名,受尽折磨,但他坚信党能够拨乱反正,忍辱负重十余年,最终得到平反昭雪。
两次特殊的婚姻
徐介藩一生有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妻子是苏联同事马尔多夫斯卡;第二次婚姻妻子是林彪的前妻张梅。
1931年,徐介藩从苏联斯沃博得内公安部门反特务科被调往布拉戈维中斯克州公安部门担任主任科员。在这期间,爱神悄悄地向过了而立之年的徐介藩走来,长相英俊的徐介藩在布拉戈维中斯克工作期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了苏联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单位中一位叫马尔多夫斯卡的苏联女青年深深地爱上了这位来自中国的同事。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撮合下,1933年,徐介藩与马尔多夫斯卡喜结连理。婚后,俩人感情深厚,十分恩爱,先后有了3个可爱的女儿。
1948年3月,联共中央批准了徐介藩回国的申请,他偕同夫人和3个女儿回到阔别20余年的祖国。
马尔多夫斯卡深爱着徐介藩,但来到中国后,她对艰苦的生活条件、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以及气候环境都难以适应,再加上她当时身体不好,在中国没呆多久,就带着3个女儿回到了苏联。
对于阔别祖国多年的徐介藩来说,祖国是他的根,新中国需要他运用苏联的先进技术建设国家、报效国家。于是,徐介藩没有与妻子和女儿们再次回到苏联。
1950年2月,马尔多夫斯卡因患癌症,医治无效而逝世。徐介藩万分悲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为了报效祖国,他忍痛把自己的3个女儿托付给在苏联的马尔多夫斯卡母亲抚养。6月,徐介藩被派往苏联赤塔筹建中国总领事馆任总领事。
朝鲜战争结束后,徐介藩的工作和生活安定下来,他本想把3个女儿接回中国,但发现从小在苏联长大的女儿们完全适应了苏联的生活,大女儿都快大学毕业了,二女儿也考上了大学,小女儿也即将考大学。与国内的生活相比,孩子们更适应苏联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了3个女儿的前途着想,他最终决定把3个女儿留在苏联,并把想法向组织上进行了汇报,组织上也表示了理解。
徐介藩第二任妻子是林彪的前妻张梅。
1956年,徐介藩经人介绍结识了张梅,俩人很快便互生情愫,办理了结婚手续。婚后他们相敬如宾,生活得很幸福。徐介藩对林彪的女儿林晓霖视如己出,关怀备至。林晓霖评价,徐介藩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继父。
◆徐介藩与张梅一家。
1983年4月16日,徐介藩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2岁。当时中苏关系虽然缓和,但是两边往来还是受限制,徐介藩临终也无法让3个女儿前来送终。后来中俄关系完全缓和后,3个女儿来到中国找寻自己父亲时,才发现徐介藩已经去世多年了。
拜祭父亲徐介藩后,3个女儿都婉言谢绝了继母张梅提出的在中国定居的邀请,还是选择回到俄罗斯生活。
徐介藩的继女林晓霖退休后,与母亲张梅一起生活在北京。2005年,张梅还获得中国和俄罗斯分别颁发的两枚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功勋荣誉章。2023年1月27日,张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参考文献:
1、《新中国军工院校的开拓者徐介藩》,:毕善夫,1995年第6期《江淮文史》杂志
2、《少将徐介藩的传奇人生》,:于杰,2008年第3期《党史纵览》杂志
3、《安徽固镇:徐介藩将军的传奇人生》:政府办固始县人民政府网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结论不断地深入探索轻轻地移动的脚步 帮助您更好的查找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