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倒是想,但李建成不同意啊。
《旧唐书 张亮传》:会建成、元吉将起难,太宗以洛州形胜之地,一朝有变,将出保之。遣亮之洛阳,统左右王保等千余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元吉告亮欲图不轨,坐是属吏,亮卒无所言。事释,遣还洛阳。
李建成、李元吉与李世民进行政治斗争时,李世民以洛阳为形胜之地,如果出现变化,能有个根据地,于是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到洛阳,统率一千余人的护卫,并且暗中结交山东豪杰。
这说明李世民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在长安发生变故,就会到洛阳起兵,跟李建成对抗。
在此之后,李渊由于李建成与李世民兄弟相争,有意让李世民到洛阳坐镇,李渊觉得将两兄弟分开,有利于政权稳定。
李世民
《旧唐书 隐太子建成》:(李渊)又谓秦王曰:吾起晋阳,平天下,皆尔力,将定东宫,尔亟让,故成而美志。又太子立多历年,吾重夺之。观而兄弟终不相下,同在京师,忿阋且深。尔还洛阳行台,自陕以东悉主之,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王泣曰:非所愿也,不可远膝下。帝曰:陆贾,汉臣也,犹递过诸子,况我天下主,东西两宫,思汝即往,何所悲邪?王将行,建成等谋曰:秦王得土地甲兵,必为患;留之京师,一匹夫耳。因密使人说帝,言"秦王左右皆山东人,闻还洛,皆洒然喜,观其意,不复来矣"。事果寝。
李渊甚至让李世民在洛阳可以建立天子的旌旗,像西汉梁孝王一样,自陕州以东归李世民管辖。
李世民起初假意拒绝,李渊以洛阳长安离得并不远,可以随时来往为由劝说李世民,李世民准备出发前往洛阳。
结果李建成不同意了。
李建成认为秦王得到土地和甲兵之后,一定是后患,到时候再想除掉李世民就难了,如果留在京城,李世民反而容易对付。
李世民与李建成
于是太子李建成劝说李渊:秦王身边都是山东人,听说要返回洛阳,全部很高兴,看他们的意图,是不准备再返回了。
李渊同意了李建成的建议,李世民就没有去成洛阳。
为什么李建成不让李世民去洛阳?
原因很简单,让李世民去洛阳就是放虎归山,在战场上,谁能打得过李世民啊,薛仁杲、宋金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就是例子。
李建成打打盗贼还行,论军事能力,两兄弟还真不是一个水平线的,虽然李建成打过刘黑闼,但那个时候的刘黑闼已经被李世民打败过一次,刘黑闼的精锐都被打掉了,才让李建成捡了个便宜。
要知道李神通、李玄通、李世绩、罗艺、薛万均等人都不是刘黑闼的对手,只有李世民出马,才能打败刘黑闼。
玄武门之变
论军事能力,李建成没法跟李世民相比,所以他阻止李渊把李世民派到洛阳。
在长安,李建成有着绝对的优势:
1、李建成是太子,又得到皇帝李渊的支持,在政治上占据绝对优势。
太子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帝的,更何况李渊明面上是支持太子李建成的,毕竟立谁为太子是李渊决定的,他当然要维护自己的决定。
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李渊支持李建成,无疑对李世民是较大的打击。
李建成在政治上还占据了道义与法统,他只要维持现状,等到李渊去世,就能继承皇帝之位。
李渊
想要改变现状的只有李世民,他在政治上处于劣势地位,只能发动政变或兵变改变现状。
2、长安城内,李建成的军事力最远超李世民。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有私人卫队合计兵力是2000人,而秦王李世民只有私兵800人,李建成占了绝对优势。
除了私兵之外,想要调动唐朝军队,那就得靠李渊这个皇帝的命令才行,李渊乐于维持现状,同时并不想让兄弟两人火拼,因此不可能让李建成和李世民调动军队参与政治斗争。
李建成和李世民想武斗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李建成的优势。
李建成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当然了,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李世民在综合考虑之下,采取的是玄武门政变,政变的目的是: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软禁皇帝李渊。
为了玄武门政变,李世民做了万全之策,他针对的不仅仅是太子李建成,更有皇帝李渊。
对于李世民来说,李渊是一个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必须让李渊置身事外。
李世民在政变前收买了皇宫几乎所有的禁军,还包括玄武门守将,这是李世民能够提前进入玄武门并伏击李建成的原因,同时也是尉迟敬德能够轻易控制皇帝李渊的原因。
李世民收买了李渊身边的禁军
事实上,玄武门之变的风险比在战场上打仗要大得多,赢了,李世民只杀首恶李建成与李元吉,其余人概不追究,输了,李世民退守洛阳,继续进行军事斗争。
在如此缜密的计划之下,李建成是不可能斗得过李世民的,无论是在长安还是在洛阳,无论是文斗还是武斗,最终的结果都是李世民赢,李建成输。
结论:李世民在政治上的战略眼光非常独特,他深知保持皇权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在与李建成的冲突中,选择了提前布局,通过玄武门政变削弱了李建成的力量。这体现了他的智慧和策略感,同时也证明了他的领导能力和决断力。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强大的领导者往往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家族矛盾、内部冲突、外部威胁等等。李世民正是因为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才能够稳操胜券,最终成为一代名君。
对于李建成而言,他是李世民的大哥,又是朝廷的重要官员,是皇室的重要成员,因此他面临的压力非常大。但是,李世民不仅没有被李建成的挑战吓倒,反而利用了这次危机,展示了他强大的领导能力和智慧。他成功地改变了战局,使自己能够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从而赢得了最后的成功。这也充分证明了李世民的勇气、智慧和决心,以及他对历史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