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奴还是猫主?探索人猫关系,新书推荐!

2024-02-21 民俗文化 关注公众号
    【界面新闻报道】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一周新书推荐    四部文学力作与一部关于猫的深度探索,揭示生活多元面向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一周新书推荐    近日,多部作品纷纷面世,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读者广泛关注。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一周新书推荐    首推青年作家远子的短篇小说集《光从哪里来》,这部由重光relire/艺文志eons联合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24年1月出版的作品,集结了《有福之人》、《地下的天空》等四个独立而相互勾连的故事。远子以黄安为背景,细腻描绘出县乡家庭、教育及爱情生活的肌理,并深入探讨了小地方与大城市间撕裂的年轻人困境,力求在文本中缝合起文学的真实质地。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一周新书推荐    同期,周颖琪著述的《车墩墩野事记》于2023年9月由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书中,以都市上班族玛丽的视角,透过对上海城郊小镇车墩墩的一百篇观察笔记,生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琐碎日常,既有诗意盎然的一面,也有其真实质朴甚至略显粗粝的生活图景。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一周新书推荐    2024年2月,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带来了一部生态人文杰作——[英] 多琳·坎宁安所著《如我如鲸》。亲历阿拉斯加捕鲸社区生活,通过追踪灰鲸母子的迁徙历程,展示了气候变化对古老海洋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并将这份震撼人心的体验倾注笔端。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一周新书推荐    同时,亚裔美籍作家凯茜·帕克·洪的《少数派的感受》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张婷翻译。洪以个人经历为基础,剖析了亚裔美国人深藏的情感困境,挑战模范少数民族神话,揭示亚裔在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现状与内心挣扎。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一周新书推荐    此外,《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一书,由[以] 马蒂·弗里德曼撰写,高冀蒙翻译,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1月推出。该书围绕音乐家莱昂纳德·科恩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前线的巡演展开叙述,通过战场参与者们的回忆,交织展现了战争残酷与艺术救赎的力量。
是我们在驯猫,还是猫在驯我们?|一周新书推荐    历史与美食交融的《宴飨万年:文物中的中华饮食文化史》由王辉执笔,广西人民出版社于2024年2月出版。借助跨越万余年的文物线索,引领读者探寻中国古代餐桌上的饮食革命和文化变迁。
    最后,视觉艺术家叶锦添的摄影生涯与感悟凝结于《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一书中,北京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4年3月将其呈现给读者。书中收录了他近四十年跨度的百余幅摄影作品,展现了其摄影艺术如何贯穿并影响了他的电影美术指导与服装设计生涯。
    而在动物世界的探索中,[美] 乔纳森·B.洛索斯所著《猫的多元宇宙》由鹦鹉螺·中信出版集团于2023年12月推出,刘小鸥、吕同舟担纲翻译。洛索斯以科学家兼“猫奴”的双重视角,利用现代科技工具,探讨猫这一半驯化生物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秘密,揭示了人类与猫相互塑造的共生关系。

上一篇:“全民牛车时代”
下一篇:让位“让”出祸乱:宋穆公将政权交还哥哥一族,引发十年十一战
更多更酷的内容分享
猜你感兴趣
从猫鬼到猫奴:深入浅出解读中国猫咪文化的历史变迁

从猫鬼到猫奴:深入浅出解读中国猫咪文化的历史变迁

朱瞻基赠画为庆宣德盛世;杨士奇对此深感敬佩。《壶中富贵图》描绘三色猫长寿富贵,寓言朝政清明;明成祖以此鼓励百官;郭沫若赞扬杨士奇对宣德的赞誉。猫得朝廷宠爱,常陪伴主人。

民俗文化 07.08
DNF小推车再添新宠:经典绝版猫猫装扮返还上线!

DNF小推车再添新宠:经典绝版猫猫装扮返还上线!

本文介绍了四种外观宠物:南瓜球的百宝箱、名门猫咪小推车、雪兔蒂娅和火狐艾芙。南瓜球的百宝箱外观简洁,名门猫咪小推车以其温馨的小推车形象吸引眼球,而雪兔蒂娅则因其独特的兔耳和神奇的动作吸引了大量玩家。火狐艾芙的设计颇具特色,尤其是其自带的火精灵元素,使它更具吸引力。这四款宠物各有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玩家的需求。

热点资讯 11.03
宠物主人的困扰:为何孕期不能养猫,网友:孩子更重要还是猫咪呢?

宠物主人的困扰:为何孕期不能养猫,网友:孩子更重要还是猫咪呢?

原因在于孕妇不想公婆的干涉,选择留在家中独自照顾猫猫。然而公婆坚决反对,认为孕期养猫会影响胎儿健康。矛盾引发家人关系紧张,大家对此看法各异。有些人认为只要有疫苗、驱虫等措施,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理性看待,孕期并非不可养宠物的时间段,关键是保证安全卫生。总体来看,孕期养宠物是一把双刃剑,需要谨慎处理。

生活常识 05.03
探索广州新生大熊猫幼崽的修改建议: 探秘广州新生大熊猫幼崽 或者 漫步新生大熊猫幼崽。

探索广州新生大熊猫幼崽的修改建议: 探秘广州新生大熊猫幼崽 或者 漫步新生大熊猫幼崽。

7月13日,在广东广州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保育人员为新生大熊猫幼崽测量体重并做好体检,母子均健康成长。

生活常识 07.14
史上最‘奇葩’的雪诗:全白话,不美却获得高度赞美

史上最‘奇葩’的雪诗:全白话,不美却获得高度赞美

唐朝诗人罗隐在长安下雪时写道:“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此诗讽刺了唐代诗人张孜在大雪天酒肆中搓麻取暖的生活方式,暗示即使富有的权贵也在忍受寒冷,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虽然罗隐诗中的内容简洁明快,但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并被誉为“奇诗”。

民俗文化 11.14
千年前河南人首次成功发明:压缩干粮

千年前河南人首次成功发明:压缩干粮

这个故事讲述了古代博望镇上的食物博望锅盔,其独特之处在于锅盔的巨大身躯和独特的口感。相传,该锅盔起源于汉朝的张骞,并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起源有了不同的版本。最初的说法是因为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而产生的,而在后来的传说中,该锅盔的起源则与明朝的李广一起出现了。无论哪种说法,博望锅盔都以其美味和广泛的食用性成为了当地的代表性食物之一。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民俗文化 11.14
一统天下的明朝:历史大事记与地理视角的交织

一统天下的明朝:历史大事记与地理视角的交织

明军并没有选择立即攻打,而是先稳固根基。他们占领了山东,切断了元朝的援军,再沿黄河西溯攻占了开封和洛阳。由于受到河南元朝大将扩廓帖木儿的阻挠,进攻大都的计划遭遇挫折。但在取得开封和洛阳之后,明军再次发动攻击,并成功击败了郑州的大都将韩信。在取得这一胜利之后,明军控制了整个河南,从而成功控制了局势,对元朝的大都形成了有效围困。

民俗文化 11.14
游历俄罗斯(下)

游历俄罗斯(下)

正在进行时,临时政府的一名将军试图逃出。接着,列宁下令攻击冬宫,这标志着十月革命的开始。 事件起因:一位名叫列宁的领导人试图逃离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控的城市冬宫。 关注爆点:在进入冬宫前,列宁突然对将军提出要逃跑,并在此之后宣布发起进攻,最终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革命的成功。

民俗文化 11.14
元好问的八首经典诗词:首首都有一句令人回味无穷

元好问的八首经典诗词:首首都有一句令人回味无穷

元好问因金室衰败,深感世事艰难,于是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以感慨生死离别之情。词中流露出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追求,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追求。

民俗文化 11.14
李白为幽州寡妇写下“最夸张的雪诗”:中间14字,被后人膜拜了1200年

李白为幽州寡妇写下“最夸张的雪诗”:中间14字,被后人膜拜了1200年

幽州思妇十二月,独守家中,看万树梨花开。门后是行人,心中思念穿针引线,丈夫离世,箭空在,人亡箭逝。大火焚烧,举目无亲,纵有坚韧心脏,也是冰冷如铁。深深地自责,又无法挽回结局。

民俗文化 11.14
磁场不匹配:为什么所有不舒服的关系都是问题所在?

磁场不匹配:为什么所有不舒服的关系都是问题所在?

意见。他们的对话充满了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功利或偏见。这显示出他们之间的深层交流和共享,以及他们在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鸣。因此,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来自哪里,做什么,我们都应该选择与我们有共同观念、理念的人成为朋友,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更深更健康的关系。

民俗文化 11.14
2024年冬季的寒冷程度:根据谚语进行预测

2024年冬季的寒冷程度:根据谚语进行预测

转变,部分地方降雪量较大。这种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更为普遍,且气候条件差异较大。 在未来的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预计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季节内的气温波动较大,可能难以完全避免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因此,我们需要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在衣着方面,要根据气候变化和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保暖衣物,同时保持身体水分充足,预防感冒等疾病。在饮食上,要尽量食用温热的食物,以补充热量,增强抵抗力。此外,还要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以防室内的湿度过大导致疾病。总之,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民俗文化 11.14
唐代为何常常遭受贬官与归隐的双重打击:一种解读:‘司马’何为贬官万能公式?

唐代为何常常遭受贬官与归隐的双重打击:一种解读:‘司马’何为贬官万能公式?

唐朝朝廷内的官僚属。

民俗文化 11.14
认知低的人,自尊心越强

认知低的人,自尊心越强

易遭受他人指责的就是认知偏低的人。他们容易受到负面评价的影响,对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产生过度的低估或扭曲。相反,认知高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会更注重客观事实,而不是过分依赖外界的看法。同时,他们会更加珍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决定,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

民俗文化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