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海志愿者
我去过陕北的延安、定边、吴起镇。以后我又去了宁夏六盘山、会宁,详细参观几个长征纪念馆,印象深,教育大,几个故事特别感动人。
在纪念馆看到介绍: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因此,2024年是长征胜利88周年纪念日。
1935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 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1、“切尾巴”战役
193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苏区吴起镇,在此打响著名的“切尾巴”战役。当年10月19日,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将士终于到达吴起,国民党军数部骑兵一直尾追而来,共有2000多人,如同甩不掉的“尾巴”,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随一纵队率先抵达吴起镇的毛泽东立即电令彭德怀前来,并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商量作战方案,作出了“决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来”的部署。随即,红军在吴起镇周边的山岭上和沟道里布下口袋战术,打响对追兵的战斗。此战,红军占据绝佳的山地地形,歼灭国民党军追兵1个团,击溃其3个团。至此,红军切断了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战,实现了战略大转移。这也是红军进入陕北根据地的第一个大胜仗,为陕北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主席落泪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毛泽东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毛泽东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毛泽东是意志如钢的革命伟人,平时轻易不流泪,当着如此众多的人流泪还从来没有过,而这次,这么多红军干部看到了毛泽东这么伤心地流泪。毛泽东舍得为死去的战友流泪,告诉我们要时刻记住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
3、露宿麦田
特别参观纪念馆里记载有谢觉哉忆红军1935年冬初到吴起镇、宿麦地所写的一首诗:“露天麦地覆棉裳,铁杖为桩系马缰。稳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据说当时吴起镇住户很少,大批红军来了后根本无房可住,只能露宿街头,谢老的这首诗既能反映出那时红军的艰苦生活,又反映出老一辈革命家乐观主义的精神。谢觉哉曾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的秘书,长征前初到吴起镇时,由于条件艰苦,他曾露宿在麦地写下一首诗,现悬挂在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里,诗句字里行间渗透出的艰苦。
在保安革命旧址,巧遇毛泽东的外孙女孔冬梅(左2)。
长征启示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弘扬长征精神,续写新的篇章。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而矢志奋斗。
结论: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展示了中国人民面对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这段历史证明,只有坚定信念,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才能走出困境,取得胜利。
建议:
1. 针对早上海志愿者的工作,可以举办更多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征的故事和精神,以此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针对各地的长征纪念馆,应定期开展解说员培训,提升他们的解说水平,使游客更好地理解长征的历史和意义。
3. 面对当前的社会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让每一位公民都明白,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