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文 庐山别墅群的形成
胡适先生在游完庐山后曾写道,庐山有三处历史遗迹代表中国三大趋势,其中牯岭代表了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在近代,牯岭是庐山的代名词。
牯岭的英文为Kuling,Kuling是cooling的读音,cooling是清凉之意,牯岭街后山叫作牯牛岭,由此牯岭这个中西合璧的名字得以确定。19世纪末,长江沿岸地区夏季炎热的天气成为西方人士在中国定居的阻力。一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当时只有22岁的李德立看中了庐山可以避暑消夏的优势,利用不正当手段租下庐山大块土地开发,他把地皮分成块编号后出售,并获得丰厚的回报。牯岭的开发,使得庐山拥有20多个国家风格的别墅。胡适先生在美国留学多年,对西方的建筑及风土人情很了解,这些洋溢着西方情调的别墅让他感到震撼。正因为这些别墅,庐山已跟其他名山大川都不同,它给我们还原了庐山在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牯岭山城的形成有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1896-1927年,此阶段,李德立成立的牯岭开发公司对庐山长冲河区域做了合理的规划,他的目标是把庐山建成中国第一个山地自然式花园城市。这个阶段主要是外国人上庐山购地建别墅,至1927年,已有别墅500余栋,大多为西式建筑,集中于长冲河区域,牯岭山城基本形成;第二阶段为1928-1938年。此时的庐山已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大批党政军要员和各领域的名人纷纷来到庐山购地建房,其中也有从外国人手中购买二手别墅的。至1938年,牯岭的别墅已达1500余栋,牯岭山城达到成熟、完美的阶段。
美国教堂与92A别墅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毁坏,再加上岁月的磨痕,庐山现存600余栋20个国家风格的别墅。这些别墅各有特色,它们为庐山增添了具有异国风情的文化遗产,展示了庐山曾经是中西合璧、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由此也留下了许多中外人民交往的美好故事。在这600余栋别墅中,我对美国教堂情有独钟。美国教堂外表粗犷、厚实,是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石头垒积而成,如庐山其他许多别墅一样,它也有扶壁,两头的扶壁并没有显得累赘,反而增强了它的观感。小块青石板铺成的屋顶简洁、明快,整栋别墅给人一种静默之感。而墙体的玫瑰窗,为这栋别墅增彩不少,且毫无违和感。教堂旁边有棵百年银杏,与教堂融为一体,成为庐山秋季和婚纱摄影的网红打卡点。
美国教堂建于1910年前后。民国时期,在此服务的是鲁茨主教,他的家就在教堂往下100米的一栋别墅,在庐山开发的图纸上,地块标号是92A。这栋别墅的故事的解密,得益于牯岭美国学校协会会长史蒂夫,他把鲁茨家族档案管理者介绍给我,于是揭开了鲁茨家族在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故事,其中有两代家族成员与周恩来总理夫妇拥有半个多世纪的友情。
鲁茨家族在中国
鲁茨家族在中国的第一代成员鲁茨主教夫妇,都出生于美国家境殷实、关系和谐的大家庭。为了信仰,19世纪末他们先后从美国不同的地方来到中国的汉口。来中国之前,他们就开始学习中文,来到后,他们继续学习中文并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鲁茨主教的中文名是吴德施,主教夫人的是顾美玉。有着相似家庭背景的他们,在中国相识相知相爱并结婚生子。他们为自己的孩子们也取了中文名字。
鲁茨主教很年轻就成为湖北教区的主教。百年中国近代史表明,西方传教士是入侵中国的先遣军。但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少数传教士对中国人民友善,鲁茨主教夫妇就是这少数传教士之一。鲁茨主教在中国传教40余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主教,他在中国工作期间帮助中国做了不少好事,是中国革命的同情者。他曾在教会的英文杂志上为中华民族辩护,他认为中华民族不亚于其他优秀民族,他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人都是朋友,他根据当时的实情发表文章预言中国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这些言论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在辛亥革命期间,他曾运用自己私人关系通过美国公使的干涉,帮助了多名革命志士免于死刑,孙中山先生也曾受到他的庇护。鲁茨主教夫人是主教的得力助手,除了相夫教子之外,还担任了很多工作,帮助向他们求助的人们。她在中国工作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她创立了女子走读学校,帮助当时很多的中国女性改变了命运。主教夫人因常年无私奉献、辛勤的劳作而过早去世。
鲁茨主教夫妇在中国育有五个孩子,孩子们的少儿时代也都在中国度过。大儿子约翰是一位国际记者和作家。次子洛根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学位后不久就回到中国,参与武昌同仁医院(武汉第三医院的前身)建设。洛根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要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信念,让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选择回国,虽然他曾被日本人软禁、被迫为日本人工作,最终他带着家人设法逃脱,从海上转至东南亚,通过滇缅公路,最终到达云南,继续在中国的国土上用自己的医术为中国人民服务。抗日战争结束后,洛根带着家人回美国休假,接着再次返回到中国并在医院工作。他和家人直到1951年才不得不离开中国。主教的大女儿弗兰西丝出生在庐山92A别墅,她出生时,主教在家门口种了两棵厚朴树,这两棵厚朴树见证了庐山百年的风云变化。弗兰西丝从小学习钢琴,从美国的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到中国。在母亲去世后,她继承了母亲的工作,成为鲁茨主教得力助手。在抗日战争期间,她曾经和父亲专门为抗战在海外募捐钱款,也在中国义演,并购买物品送至抗战后方。1938年4月,她和父亲一起离开中国。
鲁茨主教家族三代人,从19世纪末到1951年全部离开中国60余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亲历者。他们还经历了1931年大洪灾、饥荒,在混乱残酷的时期,他们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尽自己能力帮助中国人民。后来因各种原因回到美国后,他们也在以不同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民发声,他们是中国人民真诚的朋友。
与庐山的情缘
鲁茨主教家族与庐山有着深厚的渊源。庐山是主教向夫人求婚和他们新婚蜜月度假之地,婚后他们在庐山置地建房。每年的夏天,庐山是家族成员度假的地方,他们在庐山留存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鲁茨主教的五个孩子有三个出生在庐山。主教曾在庐山他自己服务的美国教堂为次子主持婚礼。主教夫人的最后的日子是在庐山度过,她去世后就葬在庐山。在她去世的前几天,他们的第一个孙女出生在庐山的家里。牯岭美国学校是庐山上几个外国学校之一,它的建立与鲁茨主教夫妇的推动密不可分,他们甚至写信给在美国殷实的家族寻求经济上的支持。他们家族的第二代孩子们在学校就读过,主教夫人曾担任过学校的代理校长。主教的三个孙子辈孩子都在庐山读过书。194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那一年,鲁茨主教在美国去世。去世前,他要求家人在他去世后把他的心脏取出,葬到庐山他妻子的旁边。鲁茨家族三代成员在庐山经历了人生所有重要时刻,此家族的故事是众多外国家族在庐山故事的典范。
与新中国总理的友情
鲁茨主教一直是中国革命的同情者。1927年5月下旬,周恩来秘密转移到武汉时,曾在鲁茨主教英租界宅院里避难,由此双方相识,结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就在此不久,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布失败,鲁茨主教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周恩来死里逃生。自1927年一别后,周恩来与鲁茨主教阔别十年再未相见,直到1937年周恩来才回到武汉与他重逢。在武汉期间,周恩来夫妇是鲁茨主教家的座上宾,并成为他们的家庭朋友。
为帮助中国人民抗战,鲁茨主教还在海外开展募捐活动,他亲自把所得一万余美金的善款送给在汉口的八路军总部。在周恩来的帮助下,1938年2月上旬,鲁茨主教大女儿弗兰西丝·鲁茨带领一个国际代表团和两卡车急需的药品用品,去山西东南解放区慰问,受到八路军总部领导的接见。1938年4月,鲁茨主教和弗兰西丝回国之前,弗兰西丝举办了钢琴音乐会进行义演,这是她送给中国人民的告别礼物,所得善款全部捐给了难民。周恩来参加了她的义演并发表简短讲话。周恩来为他们举办了告别宴,临别时,他用毛笔为主教题词:“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是吴主教在华四十年的最后宝获。”“嘤嘤其鸣,求其友声——这是我们希望吴主教带回国去的福音!吴主教念存,周恩来。1938年4月。”
1949-1972年期间,尽管周恩来总理与鲁茨主教家族无法联系,但在合适的外交场合,总理总能打听到鲁茨家族情况,他知道新年贺卡往哪里邮寄,在家族成员重要的日子时,总会想办法发去贺信。鲁茨主教的长子约翰·鲁茨是作家和国际记者,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他是受邀来华的记者之一,参与了对周恩来总理的采访。约翰一回到美国就向《时代》杂志和《纽约时报》报道了他对周恩来总理的访问。1974年10月,周恩来总理在医院接见约翰,他是总理最后接见的两位美国人之一,约翰临走时,周恩来总理说:“中美之间的大门不应该关上。”回美国后,约翰开始撰写《周恩来传》,并于1978年出版,很多关于周恩来的事迹都在里面有详细记载。
1971年,约翰回国时,还带了一封周恩来总理邀请弗兰西丝·鲁茨·哈登和丈夫来中国举办音乐会的邀请函,哈登夫人收到邀请函后开始谱写《庐山组曲》。在北京音乐会前两周,哈登夫人带着丈夫回到她的出生地——庐山进行了一次朝圣之旅。庐山是哈登夫人童年记忆的神山,是她灵感的源泉,是为她音乐增彩的地方。当她回到她的出生地,多年前的影像和声音从身体的记忆中渗透出来。在这次旅行中,她完成了这不朽的乐章《庐山组曲》。1972年10月3日,哈登夫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双钢琴音乐会,《庐山组曲》全球首演,并且是他们北京音乐会的第一首曲目。音乐会上,哈登夫人用中文向观众致辞,将她的《庐山组曲》献给“全世界的中国人民”。这次演出是尼克松外交努力与中国建立文化关系的一部分。他们离开北京之前,与周恩来夫妇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团聚,哈登夫人拿出老照片与总理分享。时光荏苒,总理的老友虽已离世,但这段真挚感人的友谊却在岁月的打磨中历久弥坚。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队来华演出,这是1972年哈登夫人在与周总理见面时推荐的来华乐队。2023年11月,费城交响乐队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举行。
《庐山组曲》后续故事
1972年《庐山组曲》在中国为期七周5个城市的7场演出结束后,哈登夫妇到日本录制了一张LP唱片,收录了包括《庐山组曲》在内的北京双钢琴音乐会的曲目,唱片取名为《北京首映式》,1973年在日本发行。北京音乐会后,《庐山组曲》作为哈登夫人的故事的延续,以一种更深层次的深入人心的方式,编入数百场演出中,他们也曾经在美国白宫为尼克松总统夫妇和来访客人演奏此曲。同时他们还参加了媒体的不同活动,讲述庐山、讲述中国的故事。
创作《庐山组曲》多年之后,哈登夫人与英国作曲家威廉·伦纳德·里德以及北京交响乐团合作,围绕这段旋律完成了管弦乐的编曲。1987年4月,哈登夫妇受邓颖超和时任外交部部长黄华的邀请再次来华演出,他们与北京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了《庐山组曲》,完成了另一场世界首演。1989年,《庐山组曲》和哈登夫妇演奏的其他一些音乐盒式磁带在美国首次发行,磁带被命名为《双钢琴庐山组曲》。
哈登夫人曾说过,“我们都爱人民,我们对成就伟业没兴趣。用中国人的话说,我们要为人民服务,打开人民思想和心灵的大门。”哈登夫人的一生丰富多彩,她用传奇的经历、持久的友谊、动人的音乐和爱颂扬中国,《庐山组曲》是可以一直延续的永恒故事。牯岭美国学校协会会长史蒂夫认为,《庐山组曲》在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中有积极促进作用,这得益于周恩来与鲁茨主教家族的个人友谊。但是《庐山组曲》的故事正在被历史遗忘,史蒂夫相信我们有机会再次讲述这个故事,可以把它作为庐山长期文化交流项目的一部分。
根据庐山别墅的记载,庐山有近200栋美国风格的别墅,其中包括美国学校和美国教堂。庐山上中美民间交流的美好故事不在少数,鲁茨家族的故事只是其中之一。尊重、理解和包容,是人文交流的基本原则,多年来,中美人文交流为促进中美关系发展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尽管中美之间存在差异,但在中国、在庐山的中美人民交往的故事,证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可以共同努力,建立跨越几代人的友谊。人文交流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深了两国人民彼此的理解和认同,丰富了中美关系的内涵,为中美关系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一定能够代代相传,用共同努力架起的友谊之桥,会继续传播爱与和平。
(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印象庐山》主编)
本文通过对庐山别墅群的研究,总结出三种趋势代表了中国三大趋势,分别是西方文化侵入、牯岭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文章指出了庐山别墅群不仅体现了西方风土人情,而且也为庐山带来了多个其他国家风格的别墅,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美国教堂,因其粗犷、厚实的外观和各种大小的石头组成的屋面,成为庐山的一大亮点。在美国教堂背后,有一段历史,展示了美国传教士与中国人民友好相处的情况,为中国提供了信仰的支持。
文章还指出,庐山现有600余栋20个国家风格的别墅,鲁茨主教夫妇在华期间帮助了许多中国人,他们的孩子也在中国成长,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同时,庐山美国学校会长史蒂夫揭示了鲁茨家族在中国的历史故事,证明了他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力。虽然最后一段提到了他们已经离开了中国,但他们在中国仍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
综上所述,庐山别墅群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包括西方文化侵入、牯岭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文章鼓励读者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用共同的努力来构建友谊桥梁,以增进两国人民的关系,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