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梁鼎芬(1859-1920)。资料图
三年之前,困居海滨,苦无书可读,抽屉中翻出二十年前在台北冷摊所得《岭南近代四家诗》,日读梁鼎芬为功课,友人黄君见怜,举赠吴天任所著《梁鼎芬年谱》,于是这两书成了案头常侣。读了半年,思乡思书心切,隔离半月回粤,拜访沚斋陈永正丈,他正好在埋头笺注梁鼎芬,于是我们谈了一下午的梁诗梁词,也将我所知见的梁氏书画遗稿等略为铺陈一番。疫情结束,我重访沚斋,他已经将书稿交出版社,还在不停地补充新发现的资料,甚至在书稿已经送终审时,仍然追加文字。知道老人家做事的认真,还很宽容地一再改动已经排好的版面,让这部书尽量减少遗憾。
晚近几年,梁鼎芬被重新评价和发掘,有关他的史料陆续浮现,他是番禺人,人称节庵先生,生于诗礼之家,外祖父是近代大诗人张维屏,舅舅张鼎华也是翰林出身。节庵二十一岁就中进士,入翰林,仕途却很坎坷,因为弹劾李鸿章被罢官,后来跟随张之洞在广州创办广雅书院,辛亥革命之后做了溥仪的师傅,以遗老终。在近代史上,他的名气不小,不过在文化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则是其诗词。近人陈三立、叶恭绰等,对节庵诗推崇之至,钱仲联丈则称誉为“清诗中清秀者,极佳”。节庵诗的特点,前人已有定评,我不再抄书,以个人的读后感,则是他能化用显浅的语句,营造出清新的语境,与晚清卖弄学问、故作厚重者大异其趣。
节庵诗在清末已经有大名,然要做他诗词的笺校,第一难就是资料的求全,他写诗既快且杂,各体皆能。梁诗在光绪中叶已经出现印本,到辛亥之后,他的文字留存明显较少,据说临终前他吩咐儿子将自己所存稿烧毁了不少,说“我心凄苦”,不想将文字留存于世。在他身后,溥仪给他以“文忠”的谥号,外甥余绍宋则其诗作印行,叶恭绰、汪宗衍等也给他收集散佚作品,但这也仅仅是节庵作品的大部分。为了使节庵的诗词能尽量求全,沚斋除了辑录前人所编印的全部诗词版本,还到处搜求他散落人间的书法、题词等。近年光是拍卖场上出现的就有很多散佚的诗词,沚斋都逐一细心抄录整理,记得有一回我找到了节庵父母在白云山莲花台的墓地,那是光绪七年梁鼎芬中进士之后为父母营建的,虽然当年规模很大,现状则是荒烟蔓草,一片凋零,距离我家先墓近在咫尺,花费了颇大工夫才开辟丛林发现。他是一个孝子,经常写诗提起这个地方,又亲自为墓地前的石雕像生题诗作铭,这几段铭文,沚斋丈也收入集中。近世收诗词的笺注家,很少关注实物资料,更遑论田野所得。沚斋的搜求,真正做到了略无遗憾。
为诗词作笺,是沚斋丈所长,尤其是近代诗家,他之前已经做过王国维、陈恭尹等大家作品的笺注,写过诗词笺释的专书,在大学也给研究生开过笺注的课程。作诗词笺注,第一要义就是细心,作为老辈学者的典范,这部书虽然体例上只是简注,即只点出诗词中涉及的人物和背景,不过沚斋对于每处细节都力求细致和逐一核对。单举开头序言的例子,梁鼎芬的卒年,目前所有的文字资料和权威网络文献都写“1919”,吴天任先生所撰《年谱》上,引用梁家的《哀启》也是说卒于民国八年,这是学界公认的,不过若再细查当年历书,节庵辞世在十一月十三日,公历已经是1920年的1月,这个微小的细节,居然让百年来所有的学者都因循成误,书中首次订正了这个日期。
梁节庵的诗词,前面已经说到,他用典故并不讲求艰深,且多数用宋代人的故事,这并非主要的难点。注近人诗最不好对付的则是当代人和事,即所谓今典,试举两例。《叹逝》一首,节庵未注是叹何人之逝,沚斋以“蕃语通余靖”一句,用北宋时广东韶州人余靖曾奉旨出使契丹的掌故,确定所咏乃是湖南郭嵩焘于光绪十七年病故事。又如《佳儿》一首,从字面看所暗讽某权贵,但意思很晦涩,历来评梁诗者都无从考其本事。沚斋根据起句“夺情”,和末句“两世佳儿都仕宦,九原慈母几唏嘘”,索引出这是以李鸿章母亲过世时,朝廷以其在任直隶总督,命其百日后即回任,以及光绪十七年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出使日本大臣,因生母丁氏过世请假回原籍守制。这两则考证可见注者对于古代掌故典制和近代史文献的熟悉程度。
陈永正(沚斋)及其《梁鼎芬诗词笺校》。秦颖|摄
沚斋是真诗人,他以诗人之心,笺诗人之意,读者应当珍惜其中的用心。读此书的乐趣之尤,端在看他对于梁作品的精彩评点。历来评梁诗者多,评其词者少,这是因为节庵诗成名很早,词却仅存一卷《款红楼词》,非常罕见,我当年曾经用叶恭绰重印的红印本影印了两百部作玩物送人,其词芳菲恻烈,令人一读难忘,尤其是里面的十几首《浣溪沙》,是其风格的代表作,“人生到此可能狂”一首,沚斋点评曰:
词人少日的理想,已如春梦般破灭了,满地斜阳,落红乱舞,眼见大清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思君有恨,无力回春,他感到极度的哀伤痛苦,“人生”一句,是词人失望的悲号,人生到无望之时,连故作疏狂,也是没有意义的了。
沚斋熟读节庵诗词,对于节庵目睹末世之乱象,极端失望的无力感,是很有敏锐感觉的,他没有将这些词作看成失恋的伤心语,而且点评的语句,也充满了词的美感,斜阳,乱舞,思君,无力,这些平仄对偶的文字与原文若合符契。他以词家之巨眼分析节庵词更为精确明晰:
梁鼎芬词字面上学北宋,而用意深厚处则近南宋,字字锤炼而又不失自然,情调过于低沉,读之令人抑郁不欢。
当代作诗词笺注者如过江之鲫,可是真正能操觚写诗者又有几人,能真读懂原,更无论矣。即以上举一语而能评梁词的表里,能尽括其情绪,这不就是诗词家的妙笔乎。昔日与一位也是很佩服节庵诗的老辈聊天,他总结出节庵诗的妙处,说梁诗总是充满一种“惘惘不甘”的情绪。这句总结非常精妙,梁年少科甲,本应有平坦的前程,却因国运、命运的际遇,给他坎坷颠沛的一生,生于乱世,目睹国变,不甘的情怀,充满了他的一生,沚斋能读懂节庵,自然也深得“惘惘不甘”的况味了。
疫中著书,在一个八旬老人而言,其艰难和顽强,是读者不容易感受到的,沚斋将其精力与抑闷,一一化作笺诗的文字,书印出来之后,他将签名的本子递给我,淡淡地说了句“这本真正是我最后写的书了”,我以为是老人谦逊之语,他摇头说,写完这二十几万字,现在读书超过五分钟,即目眩头痛,医生说是用眼过度,药石无多效,只能尽量休息,“我现在是闭目观书,默念从前看过的而已”。我安慰老人,告诉他近来节庵名气甚大,惠州也举行了纪念他的学术会议,喜欢梁诗的人会越来越多。老人家只是轻轻一笑,说那不见得,昔日我也曾注王静安诗词,你看现在真正读懂静安诗的有多少人。
梁基永
刘小磊
结论:
梁鼎芬先生是中国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一生著作丰富,尤其是在古代诗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然而,要想更好地文人韵文集,如诗赋、词德学识文史学说,在当时;他的诗词中就有知识,流传作品,他在他的诗词中的文章。